廣告
香港股市 將在 2 小時 48 分鐘 開市
  • 恒指

    18,089.93
    +17.03 (+0.09%)
     
  • 國指

    6,477.24
    +12.75 (+0.20%)
     
  • 上證綜指

    2,972.53
    +22.53 (+0.76%)
     
  • 道指

    39,127.80
    +15.64 (+0.04%)
     
  • 標普 500

    5,477.90
    +8.60 (+0.16%)
     
  • 納指

    17,805.16
    +87.50 (+0.49%)
     
  • Vix指數

    12.55
    -0.29 (-2.26%)
     
  • 富時100

    8,225.33
    -22.46 (-0.27%)
     
  • 紐約期油

    80.72
    -0.18 (-0.22%)
     
  • 金價

    2,309.10
    -4.10 (-0.18%)
     
  • 美元

    7.8077
    -0.0009 (-0.01%)
     
  • 人民幣

    0.9300
    +0.0004 (+0.04%)
     
  • 日圓

    0.0483
    -0.0003 (-0.66%)
     
  • 歐元

    8.3389
    -0.0264 (-0.32%)
     
  • Bitcoin

    60,891.61
    -1,171.63 (-1.89%)
     
  • CMC Crypto 200

    1,267.78
    -16.00 (-1.25%)
     

最新數據顯示陸工廠通縮仍持續 英媒:中國剛開啟「通縮繁榮」時代

中國上週公佈的經濟數據顯示通膨情況穩定,但工廠通縮持續,顯示經濟復甦不均衡,但專家認為,中國已開啟「通縮繁榮」時代,意指在利率持續下滑的背景下,經濟延續較長時期的持續繁榮。

《FT 中文網》報導,「通縮繁榮」核心是利率水準下降,除了受週期波動影響的個別時期外,從中國公債殖利率變化來看,2020 年前長期視角的中國公債殖利率水準一直平穩運作,10 年債殖利率長期持續在 3% 到 4% 之間徘迴,西方主要經濟體公債殖利率也在第三個「通縮繁榮」時期持續下滑,到 2020 年後才恢復上行,中國則延續下降態勢。

「通縮繁榮」是貨幣流通學說在全球化和創新浪潮時代的一個經濟學推論,也就是全球化和創新雙演繹時期,競爭跟生產率的快速提高,令產品價格難以提高,貨幣和通膨之間關係弱化。

在西方經濟歷史上,1700-1720 年、1800-1913 年及 1970-2010 年的三個時期被認為是「通縮繁榮」時期,西方在這些時期的利率整體上呈現持續下行趨勢,中間即便受到經濟周期影響而有波動,但經濟的巨大進步跟資產價格水準的大幅提升更是明顯。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使得經濟「脫鉤」論在西方興起,西方在對 2008 金融危機的反思中認為,全球化的利益分佈更有利於發展中國家,西方僅是資本受益,但勞工則承受工作機會流失跟收入下滑的代價。近年來「供應鏈穩定」與「友岸外包」等新名詞和新政策屢屢出現,也反映出西方正對全球化「踩剎車」。2010 年後,英國脫歐和川普上台更凸顯西方全球化進程發生實質性改變。

廣告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發生後,西方部分經濟體進入「負利率」狀態,市場普遍認為西方將進入持續的低利率甚至負利率時代,但全球化進程的改變,消除西方經濟體的「零利率」狀態,這也使得西方「通縮繁榮」時代被人為改變,逐步接近尾聲。

即便有著 AI、機器人技術的偉大科技革命進步,1990 年代以來資訊革命帶來的創新浪潮還能延續,但欠缺全球化,「通縮繁榮」終將終結。

儘管某些西方經濟體阻礙中國進一步融入世界,但中國對外開放發展下,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不變,像是努力落實一帶一路倡議,甚至對西方世界單邊開放等。

全球化和創新延續的結果是中國國內經濟運作將繼續演繹「宏觀穩、個體差」的表現,由於個體競爭壓力上升,物價自然難漲,通膨穩定,甚至持續低迷,進而導貨幣寬鬆環境的持續,但隨著時間延長利率的傳統平衡運作區間被打破,市場將逐漸認識到利率持續下行趨勢,最終將帶來各類資產價格估值基準提升。簡單來說,經濟將難中趨增,資產價格仍將堅定上漲。

在「通縮繁榮」時期,結構性繁榮將取代周期繁榮。對資本市場上的投資人來說,必須對以通膨為核心的周期思維作出根本性改變,必須建立起以利率為核心的結構性思維,才是適應新形勢下時代發展的新投資視角。

更多鉅亨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