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718.61
    +2.14 (+0.01%)
     
  • 國指

    6,331.86
    +7.81 (+0.12%)
     
  • 上證綜指

    2,967.40
    +21.55 (+0.73%)
     
  • 滬深300

    3,461.66
    +7.54 (+0.22%)
     
  • 美元

    7.8080
    -0.0008 (-0.01%)
     
  • 人民幣

    0.9302
    -0.0001 (-0.01%)
     
  • 道指

    39,118.86
    -45.20 (-0.12%)
     
  • 標普 500

    5,460.48
    -22.39 (-0.41%)
     
  • 納指

    17,732.60
    -126.08 (-0.71%)
     
  • 日圓

    0.0483
    -0.0001 (-0.10%)
     
  • 歐元

    8.3628
    +0.0049 (+0.06%)
     
  • 英鎊

    9.8710
    +0.0020 (+0.02%)
     
  • 紐約期油

    81.46
    -0.28 (-0.34%)
     
  • 金價

    2,336.90
    +0.30 (+0.01%)
     
  • Bitcoin

    60,885.66
    +157.28 (+0.26%)
     
  • CMC Crypto 200

    1,267.06
    -16.77 (-1.31%)
     

中國電動車成功秘訣不是補貼 故事要從特斯拉說起

【彭博】— 中國通過向企業提供補貼而成為電動汽車領域的世界領導者。在美國和歐洲,人們越來越多聽到這樣的說法,貿易戰不斷升級的核心也在於此。

假如事實真的這麼簡單,那中國應該能占領所有行業,包括飛機製造和半導體。在西方政客努力圍堵的情況下,中國電動車車企依然能快速占據世界領軍地位,它的成功有其本身的獨特性,其他國家可以從中學習到振興產業的經驗。

在確認電動汽車對於環境和經濟有著重要作用後,中國政府向該行業投入了大量資金,但真正激發國內產業競爭的是一家外資公司,這個現象和中國在許多其他領域堅持的保護主義背道而馳。儘管中國前科技部長萬鋼很早就敦促通過投資電動汽車來超越外國品牌的主導地位,但當特斯拉2019年開始在中國本地生產電動汽車時,消費者的熱情才真正被激發了起來,而且帶動了整個電動汽車供應鏈的建設。

創新成為一種口號,數十家電動汽車製造商如雨後春筍般湧现,每家都試圖在設計、軟件和其他高科技功能上超越對方。許多企業被淘汰出局,能留下的都是狠角色。2024年,中國電動車市場的特點是價格戰和激烈競爭。

中國領導人採取的政策現在正被西方政府效仿,它們也試圖通過補貼等方式提高本土電動車企的競爭力。然而很明顯,中國政府在促進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發展的同時,也願意讓企業自然淘汰,這才是該行業與眾不同之處。相比之下,中國數十年來一直致力於製造國產飛機來對抗波音和空中巴士,但中國商飛在這方面至今沒有明顯的突破。

彭博經濟研究的高級地緣經濟分析師Gerard DiPippo說,在電動汽車領域,中國並沒有尋求 「創造特定的全國冠軍」,中國希望自己的車企能成為贏家,但不想人為選拔優勝者,其更像是一種「百花齊放」的策略。

廣告

比亞迪等汽車製造商推出了配備旋轉觸控螢幕的電動掀背車,起售價僅為7.38萬元人民幣(合1.02萬美元)。憑借寬敞的內部空間和一流的車載娛樂系統,理想汽車的L系列一躍成為電動SUV排行榜上的佼佼者。蘋果公司放棄了電動汽車項目,而小米的SU7電動車發售日預訂火爆。

其中一些汽車製造商甚至有望成為下一個豐田。比亞迪去年生產了300多萬輛汽車,第四季度超過特斯拉成為全球最大的電動車銷售商,與此同時中國經濟也得到了提振。

電動汽車的創新也帶動了電池和供應鏈優化等周邊領域。

在電動汽車行業尚處於開發階段時,中國政府曾建立了一個「白名單」,只有名單上的電池公司才能供貨給國內電動車企,此舉相當於將外國電池製造商排除在市場之外。但該名單在2019年被取消,2024年前四個月,比亞迪和寧德時代在全球電動汽車電池市場占有率合計為53.1%。最近的一次新聞發布會上,中國商務部一位官員稱,上海附近長三角地區的電動汽車製造商可以在四小時內就獲得所需的所有零組件。

據彭博經濟研究估計,到2026年,電動汽車對國內生產毛額的貢獻率將達到2.7%,相當於2020年的九倍,但仍不足以填補中國房地產泡沫破滅留下的缺口。

從長遠來看,汽車製造商對經濟的貢獻可能更大,但它們在全球的發展也面臨阻礙。美國對中國電動車100%的關稅實際上將它們拒之門外,歐盟本月也宣布了徵收最高48%關稅的計畫。美國和歐盟都說中國政府對汽車行業提供了財政支持而且縱容產能過剩。

推薦閱讀:習近平十年前的中國電動汽車夢成真 但是高牆正在豎起

預致汽車諮詢有限公司的創始人張豫說,西方決策者如果認為補貼是靈丹妙藥,那就大錯特錯了。

他說,僅靠補貼永遠無法創造一個健康的產業,中國成功的原因更多是產品驅動和需求驅動,在特斯拉領先出發後,中國越跑越快,歐洲則放慢了腳步。

當然,跑得快也會付出代價。中國品牌一直面臨著更新和升級的壓力,有時甚至每18到24個月就要更新換代一次,這個速度在其他地方是不可想象的。在歐洲,可能四到五年才會更新換代一次。這種狂熱的節奏會讓員工疲憊不堪。

強烈對比

中國需要減少城市的嚴重污染,這對其電動汽車政策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政府向購車者提供大量補貼,鼓勵他們改用電動汽車,從而形成了一個需求導向的循環,而不是供應過剩。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Ilaria Mazzocco說,「政府在電動汽車行業還很年輕的時候就介入了,當時市場競爭並不激烈,現在這個行業已經足夠成熟,能夠取得非常迅速的進展」。

奧爾布賴特石橋集團(Albright Stonebridge Group)專門研究中國和技術政策的前美國政府官員Paul Triolo說,這與美國形成了 「鮮明對比」,美國更願意讓市場力量決定電動汽車是否會成為一種可行的替代品。

他說,中國成功地為電動汽車的崛起營造了一種「勢在必行」的氛圍。北京當局的做法是提供持續補貼,鼓勵私營企業參與競爭,隨著最具創新力和能力的私營企業脫穎而出,政府再慢慢撤出。

中國提供的幫助還包括對充電基礎設施的投資(即使當時道路上的電動汽車數量還很少),以及推出優惠的牌照政策。

歐亞集團分析師Herbert Crowther說,這個亞洲最大經濟體在電池領域也變得尤為強大,這是中國電動汽車企業在成本上比競爭對手更具優勢的最主要原因。

他表示,中國電動車電池企業的定價甚至令最大的外國競爭對手都感到驚訝,可能會徹底顛覆傳統經濟學意義上的電動汽車投入成本,這一成功源於確保電池所需原物料供應的計畫,中國的政策在這一領域也很有效,而西方產業政策可能還要繼續苦苦掙扎。

從人工智能到可再生能源或生物製藥,中國未來可能在多個領域實現飛躍。歸根結底,這將取決於中國的科學家和企業家,而不是官員。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中國問題專家Scott Kennedy說,「創造創新環境的政府」將成為贏家,這將使「有潛力實現突破的公司最終在市場上找到一席之地」。

原文標題China’s EV Success Story Built on Price Wars, Tesla Factor

—聯合報導 Linda Lew、Chunying Zhang、James Mayger、李嘉洪.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4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