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收市,收市時間:1 小時 1 分鐘
  • 恒指

    17,704.78
    -385.15 (-2.13%)
     
  • 國指

    6,325.18
    -152.06 (-2.35%)
     
  • 上證綜指

    2,947.25
    -25.27 (-0.85%)
     
  • 滬深300

    3,455.90
    -24.36 (-0.70%)
     
  • 美元

    7.8076
    -0.0014 (-0.02%)
     
  • 人民幣

    0.9304
    +0.0004 (+0.04%)
     
  • 道指

    39,127.80
    +15.64 (+0.04%)
     
  • 標普 500

    5,477.90
    +8.60 (+0.16%)
     
  • 納指

    17,805.16
    +87.50 (+0.49%)
     
  • 日圓

    0.0484
    +0.0001 (+0.21%)
     
  • 歐元

    8.3488
    +0.0105 (+0.13%)
     
  • 英鎊

    9.8670
    +0.0110 (+0.11%)
     
  • 紐約期油

    80.70
    -0.20 (-0.25%)
     
  • 金價

    2,311.90
    -1.30 (-0.06%)
     
  • Bitcoin

    60,697.82
    -854.06 (-1.39%)
     
  • CMC Crypto 200

    1,261.26
    -4.88 (-0.39%)
     

熱愛磚頭│新盤氣氛改善 樓市難言轉勢(李紫晶)

新盤氣氛改善 樓市難言轉勢
即使新盤氣氛不俗,紫晶亦無意改變看淡本港樓市前景。 (CHUNYIP WONG via Getty Images)

紫晶一直強調發展商今年清貨尾壓力非常大。2月發展商開始貨尾減價超過一成散貨,當時最觸目的是長實愛海頌盡推22伙貨尾,最多劈價16%。踏入3月,劈價蔓延到新盤。長實及新地合作的屯門飛揚二期折實呎價11,042至13,972元,折實平均呎價12,509元比去年第一期首批還要低17%,發展商及後將第一期貨尾亦大幅減價推售。

下載Yahoo財經APP

美股外幣即時報價 多國新聞任睇

近期最矚目的是大埔白石角University Hill,上周六發展商新地推售160伙,其中150伙以價單形式推售,折實呎價由13,614至19,241元,折實平均呎價16,288元,較項目第一期Silicon Hill去年首批低7%,首日售出價單150伙全部單位。首輪沽清後,發展商現正連環加推,盡快出貨。由於貨尾量龐大,發展商新盤定價已較同區一二手單位還要低,令對手及同區業主壓力大增。

雖然長實、新地、會德豐均先後減價清貨,但只是以市價或略於市價價錢賣樓。策略仍算克制。而且,仍未見其他大型發展商如恒基、新世界等有所行動。要知道,即使發展商減價賣樓,賣個滿堂紅,也不代表樓市見底轉勢。

最經典是1998年長實以低市價兩成的價錢,先後推售青衣站上蓋盈翠半島一二期,兩期均是一日內賣清,合共逾3000個單位。然而,仍不能阻擋之後數年的漫長熊市。幸好,本港四大發展商資產負債表仍健康,沒有周轉問題,無須急於劈價樓。負債偏高的新世界更表示無意減價賣樓。

廣告

買樓回報不吸引

不過,短期內發展商減價壓力難以紓緩。根據房屋局數據顯示,截至3月底,未來3至4年一手私人住宅潛在供應急增至10.7萬伙,較上季增加2,000伙,再創有紀錄新高。10.7萬個單位中,現樓貨尾單位按季增2,000伙至1.8萬伙。

即使新盤氣氛不俗,紫晶亦無意改變看淡本港樓市前景。不少市場人士相信,本周美國聯儲局將進行最後一次加息,自去年3月開始的加息周期便完結了。根據芝加哥商品交易所「FedWatch工具」顯示,聯儲局有80%機會在11月減息,預測12月開始減息的機會率更高達94%。

不過,真正影響樓價的不是名義利率,而是實質利率(real interest rate)。實質利率是名義利率減去通脹率。由於實質利率衡量扣除樓價升幅後的真實借貸成本,因而更能左右物業價格變化。

1990至1997年香港進入負實質利率,本港樓價持續上升。之後出現通縮,出現正實質利率,樓價便持續下跌。去年美國瘋狂加息兼快速收水。由於港元流動性充裕,港息沒有跟足加幅。由於現時港元利率高企,通脹不高,因而維持正實質利率,現時買樓回報不及銀行定存利率吸引,也不及債券回報。

人均GDP連跌3年

除了實質利率外,去年底紫晶引用研究報告的結果指出,香港樓價只是人均GDP指數的放大器。雖然本港人口減至733.32萬人,但因去年GDP收縮3.5%,人均GDP減至49,100美元。自2019年起的4年,人均GDP有3年出現下跌。只有人均GDP重新持續增長,樓價才有望踏升軌。

第三項決定性因素是樓價與香港居民離境呈現負相關(negative correlation)。香港居民淨移入人數自2016年開始轉正為負,持續6年淨移出,去年淨移入人數更高達6萬人,創多年新高。由於內地持單程證來港人數每年維持35000人以上,因此2020年疫情前香港人口仍處正增長。

不過,3年疫情每年來港人數介乎1至2萬人,令本港人口連續3年減少。今年中港邊境重開,地產市場人士寄望,來港人士重回2020年以前的規模。再加上,高才通及重啟投資移民兩項計劃若能成功,便可增加本港樓市的購買力。然而,這些仍需時間證實或證偽,因此紫晶計劃現時只做觀察員,看清形勢才再定策略。

李紫晶

本欄每月刊出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