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8,366.95
    -109.85 (-0.59%)
     
  • 國指

    6,510.37
    -44.69 (-0.68%)
     
  • 上證綜指

    3,051.28
    +2.48 (+0.08%)
     
  • 滬深300

    3,574.11
    -18.13 (-0.50%)
     
  • 美元

    7.8097
    +0.0004 (+0.01%)
     
  • 人民幣

    0.9273
    +0.0002 (+0.02%)
     
  • 道指

    38,886.17
    +78.84 (+0.20%)
     
  • 標普 500

    5,352.96
    -1.07 (-0.02%)
     
  • 納指

    17,173.12
    -14.78 (-0.09%)
     
  • 日圓

    0.0495
    -0.0004 (-0.82%)
     
  • 歐元

    8.4545
    -0.0509 (-0.60%)
     
  • 英鎊

    9.9360
    -0.0510 (-0.51%)
     
  • 紐約期油

    75.59
    +0.04 (+0.05%)
     
  • 金價

    2,336.60
    -54.30 (-2.27%)
     
  • Bitcoin

    71,159.13
    +146.15 (+0.21%)
     
  • CMC Crypto 200

    1,476.87
    -1.83 (-0.12%)
     

美債交易員等待CPI數據給市場漲勢添把火 —— 或者潑冷水

【彭博】-- 今年以來,沒有什麼比月度通膨數據更能決定美國債券市場的走向。本周也不例外。

定於周三公佈的4月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勢將構成對本月債市漲勢的最大考驗。這輪漲勢始於聯儲會主席鮑威爾打消了市場對其可能再次加息的擔憂,並在勞工部公佈就業成長放緩之後得到強化,從而推動殖利率從上月高位大幅回落。

即將出爐的通膨數據因此干系愈發重大。美國銀行策略師表示,在數據發布前市場將處於「持有模式」。

之前幾份CPI報告曾推動債市下跌,因高於預期的通膨率加劇了人們對聯儲會抗通膨進展陷入停滯的擔憂。

上一份CPI數據於4月10日公佈,並導致10年期美債殖利率飆升18個基點,這是2002年以來CPI數據引發的最大單日波動。該基準殖利率今年上漲了逾60個基點,CPI發布日合計貢獻了一半的漲幅。

野村證券國際美國利率部門策略主管Jonathan Cohn說,經濟似乎確實出現了某種疲態,但實際上債市要想維持漲勢,就需要CPI數據發出不再重新加速的信號。

本月之前,CPI數據基本一直在凸顯美國經濟的強勁程度,推動交易員解除一度盛行的對聯儲會今年會多次降息的押注。這令投資者蒙受了新的損失,並削弱了對市場走向的信心。

期貨頭寸顯示,隨著殖利率上月見頂,許多投資者回補了美債空頭頭寸。彭博行業研究首席美國利率策略師Ira Jersey在報告中說,總體而言,這種倉位隨著投資者應對市場的不確定性而動盪。

「這與以前冒險失敗了有些關係,現在冒險家有點經不起風吹草動了,」Cohn說。

廣告

不過本月債券價格穩步上漲,因為經濟和勞動力市場釋放降溫新信號,將讓聯儲會今年晚些時候得以開始放鬆貨幣政策。

5月份除兩個交易日外,10年期美債殖利率每天都走低,累計下跌近20個基點,至4.5%左右。根據彭博指數,截至5月9日美債全面上漲了約1.3%,收復了4月部分失地(當月下跌2.3%,創出一年多來最大跌幅)。

即將出爐的CPI數據料將顯示通膨放緩。根據接受彭博調查的預測人士,4月核心CPI(最佳基礎通膨壓力指標)料環比上升0.3%,升幅低於3月的0.4%。總體CPI料同比上升3.4%,也較3月升幅3.5%有所縮小。

這仍然遠高於聯儲會的目標水平 —— 2%。幾位聯儲會官員最近強調,可能需要長期維持政策利率不變,理事Michelle Bowman說,最近的通膨速度表明決策者2024年可能不宜降息。

然而,在市場近期反彈之後,交易員可能會將一切降通膨進展跡象視為買入信號。 德意志銀行首席美國經濟學家Matthew Luzzetti預計,聯儲會要到12月才會首次降息。但他表示,鑒於目前的勢頭,投資者情緒肯定更傾向於作出鴿派方向的反應。

原文標題Bond Traders Wait for CPI to Fuel — or Doom — the Market’s Rally

--聯合報導 Edward Bolingbroke.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4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