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936.12
    -5.66 (-0.03%)
     
  • 國指

    6,373.48
    -1.18 (-0.02%)
     
  • 上證綜指

    3,015.89
    -16.74 (-0.55%)
     
  • 道指

    38,588.46
    -0.70 (-0.00%)
     
  • 標普 500

    5,437.84
    +6.24 (+0.11%)
     
  • 納指

    17,708.24
    +19.35 (+0.11%)
     
  • Vix指數

    12.96
    +0.30 (+2.37%)
     
  • 富時100

    8,132.08
    -14.78 (-0.18%)
     
  • 紐約期油

    79.22
    +0.77 (+0.98%)
     
  • 金價

    2,337.70
    -11.40 (-0.49%)
     
  • 美元

    7.8108
    +0.0003 (+0.00%)
     
  • 人民幣

    0.9285
    +0.0001 (+0.01%)
     
  • 日圓

    0.0492
    -0.0001 (-0.30%)
     
  • 歐元

    8.3698
    +0.0086 (+0.10%)
     
  • Bitcoin

    65,531.76
    -979.48 (-1.47%)
     
  • CMC Crypto 200

    1,377.07
    -11.09 (-0.80%)
     

美股再大跌 港股要守方見收成?

美股再大跌 港股要守方見收成?

截至昨日 (9月21日),於9月份過去的十四個交易日,多達十一日為港股跌市,佔比近八成日子。恆指昨收18,444點,繼續創今年第二低收市位,但較9月19日發佈市評文章時表示上周五 (9月16日) 收報18,761點,經已再低近320點,亦較暫時今年最低的18,415點 (見於3月15日) 只差29點。事實上,3月15日的高、低位為19,392和18,235點,中位數大概是18,814點,卻於9月16日收低於此,至今已是連續四個交易日如此,確認18,800點水平已成阻力位;並從收低於中位數來說,反映港股沽壓持續。

中概股退市陰霾令港股跑輸

筆者認為收低於18,415點只是時間問題,並且本周五 (9月23日) 或之前創收市新低機會大。屆時要留意恆指於18,000至18,200點之間能否見支持。參考2012年6月4日低見18,056點,而自2011年12月1日以來,至今歷時超過十年零十個月,恆指未嘗收低於18,000點。

誠然現時環球主要股市投資氣氛均見欠佳,恆指面對2021年下跌14.08%之際,今年暫時再跌21.17%,較美股道指累跌15.50% (截至2022年9月20日) 為差。面對環球經濟前景不明朗,港股與外圍同見跌市可以理解;但恆指跌幅大於道指,相信與在美上市中概股被退市陰霾不絕有關。

第三季業績是走出跌市關鍵

不獨「被退市」,美國限制高端科技進口中國,以及減少對中國科技的依賴,筆者視為均屬於近年中美關係持續緊張的「衍生結果」。外資對中港經濟和政制的失去信心,投射到港股的投資觀感之上,港股的沽壓自2021下半年以來從未間斷。

廣告

現看惟見中資股普遍於今年第三季交出亮麗業績,才有望改變港股的投資頹勢。平心而論,若單看香港經濟和政制,新的政府班子在今年7月上場至今不足三個月,相信不少港人本身已看到正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對於港人急切的議題,較回歸以來的所有歷屆政府,重視及效率用一個「高」字來形容也絕不為過。

外資仍看重十四億人消費力

面對環球通脹高企,營商環境嚴峻,海外企業正在積極「謀出路」,香港由始至終都是她們通往中國經商的重要途徑,這是其他亞洲國家和城市無法取代的。超過14億人口消費力,當中能為外資帶來的商機和經濟效益,對於民粹主義高漲的西方國家,豈能長期以政治考慮凌駕於經濟成果呢?

故此現時中港若要挽回環球對其投資信心,「經濟自強」是惟一而直接的「出路」。正當西方各國處於創四十年以來的滯脹風險之中,外資難以在本土經濟圖利,卻見中國能展現經濟發展優勢,難道外資不會向政府施壓,加強與中國的經貿合作嗎?

筆者相信中港的管治班子也看到此形勢背後的機契,認為港股低迷只是暫時性,對於五至七年的中線投資期來說,一、兩年的投資表現欠佳算不得甚麼,反倒成為中線投資的收集估值吸引股份的良機。

回顧2008年金融海嘯,美國著名投資者巴菲特見標指由2007年10月高見1,576點,至2008年10月處於1,000點以下,跌勢已有一年,並見由高位回落近四成開始收集金融股;但標指續跌,於2009年3月低見666點,期內再累跌逾三成三,最終到同年8月標指才重上1,000點之上,反映巴菲特「捱價」守候超過十個月。財力雄厚的投資者尚且要經歷長期「捱價」方見收成,難道散戶不值得作參考嗎?

作者:聶振邦

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