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718.61
    +2.14 (+0.01%)
     
  • 國指

    6,331.86
    +7.81 (+0.12%)
     
  • 上證綜指

    2,967.40
    +21.55 (+0.73%)
     
  • 滬深300

    3,461.66
    +7.54 (+0.22%)
     
  • 美元

    7.8080
    -0.0008 (-0.01%)
     
  • 人民幣

    0.9302
    -0.0001 (-0.01%)
     
  • 道指

    39,118.86
    -45.20 (-0.12%)
     
  • 標普 500

    5,460.48
    -22.39 (-0.41%)
     
  • 納指

    17,732.60
    -126.08 (-0.71%)
     
  • 日圓

    0.0483
    -0.0001 (-0.10%)
     
  • 歐元

    8.3628
    +0.0049 (+0.06%)
     
  • 英鎊

    9.8710
    +0.0020 (+0.02%)
     
  • 紐約期油

    81.46
    -0.28 (-0.34%)
     
  • 金價

    2,336.90
    +0.30 (+0.01%)
     
  • Bitcoin

    60,888.57
    +164.09 (+0.27%)
     
  • CMC Crypto 200

    1,264.15
    -19.68 (-1.53%)
     

聯儲局連續兩次不加息 上調經濟評估

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鮑威爾警告,若經濟持續強勁,未來或有需要再加息。
美國聯邦儲備局主席鮑威爾警告,若經濟持續強勁,未來或有需要再加息。 (SAUL LOEB via Getty Images)

美國聯邦儲備局結束一連兩日議息會議,決定維持利率不變,是去年加息周期展開後,首次連續兩次不加息,符合市場預期。局方調高對經濟的評估,主席鮑威爾警告,若經濟持續強勁,未來或有需要再加息。他又強調,目前局方沒有任何關於減息的考慮或討論。

下載Yahoo財經APP

美股外幣即時報價 多國新聞任睇

聯儲局公開市場委員會一致決定,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介乎5.25厘至5.5厘之間。值得著意的是,議息聲明將第三季經濟評估從9月的「穩健」上升至「強勁」。 另一方面,與 9 月的聲明相比,就業增長有所放緩,但沒有再用「減慢」一字

「第三季經濟強勁增長」政策聲明寫道。「自今年稍早的時間,就業增長有所放緩,但仍保持強勁。」

當局早前公布,第二季美國經濟增長按年率計增長達4.9%,主要由強勁消費所帶動。

主席鮑威爾在記者會表示,經濟活動強勁令人感到意外,又指若有證據指經濟增長高於潛在水平,聯儲局可能認為再加息是合適的。

他又強調,目前局方沒有任何關於減息的考慮或討論:「現在的問題是我們應否再次加息。」鮑威爾重申,局方每次會議都作出獨立的息口決定。他重申,目前的貨幣政策對經濟有約束力,這對美國經濟構成下行壓力,政府會持續至「相信美國通脹正朝着2%目標回落」的路徑上。

局方重申不排除日後加息的可能,議息聲明指「委員會將考慮貨幣政策的累積緊縮、貨幣政策影響經濟活動和通脹的滯後性,以及經濟和金融發展⋯⋯去審定額外政策緊縮的是否合適。」

廣告

9月會議公布的「點陣圖」顯示,大部分局方官員預計將再次加息。不過鮑威爾承認,9月的「點陣圖」到目前的效力已降低。

近月債市下跌,市場息率急升,鮑威爾表示金融環境已顯著收緊,密切留意息率上升對經濟的影響,例如按揭息率升至8厘,或對樓市有影響,但局方沒有慮縮調整縮減資產負債表的速度。

聯儲局連續兩次不加息
聯儲局連續兩次不加息 (Tetra Images via Getty Images)

鮑威爾指出,過去幾個月有部分通脹數據表現良好,但這只是個開始,他說局方目前未能看到通脹有回落至2%的趨勢。

局方的喜好的通脹指標——扣除食品能源個人消費支出(PCE)指數最新報3.7%,與官員們預期的年底通脹率一致,這預示著今年年底通脹可能會低於官員的預期。這比8月的3.8%略有下降。議息聲明又指通脹仍然「高企」,並強調仍然「高度關注」通脹風險。

聯儲局官員正在考慮未來的行動,並需要更多時間來消化正在降溫的通脹數據,以及高於預期的消費者支出和就業增長是否會持續下去,判定是否會令通脹在更長時間內保持在高水平。

9 月的薪支數據顯示,消費者的支出超過了收入。經過通脹調整後,消費者在過去三個月中的每一個月都增加了支出,而同期實際可支配收入卻下降了,這就引發了這樣的問題:在這樣的水平上支出還能持續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