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716.47
    -373.46 (-2.06%)
     
  • 國指

    6,324.05
    -153.19 (-2.37%)
     
  • 上證綜指

    2,945.85
    -26.67 (-0.90%)
     
  • 道指

    39,127.80
    +15.64 (+0.04%)
     
  • 標普 500

    5,477.90
    +8.60 (+0.16%)
     
  • 納指

    17,805.16
    +87.50 (+0.49%)
     
  • Vix指數

    12.68
    +0.13 (+1.04%)
     
  • 富時100

    8,202.28
    -23.05 (-0.28%)
     
  • 紐約期油

    81.45
    +0.55 (+0.68%)
     
  • 金價

    2,326.10
    +12.90 (+0.56%)
     
  • 美元

    7.8086
    -0.0004 (-0.01%)
     
  • 人民幣

    0.9304
    +0.0004 (+0.04%)
     
  • 日圓

    0.0484
    +0.0001 (+0.17%)
     
  • 歐元

    8.3523
    +0.0140 (+0.17%)
     
  • Bitcoin

    61,161.16
    -239.73 (-0.39%)
     
  • CMC Crypto 200

    1,272.72
    +6.58 (+0.52%)
     

阿特曼重返OpenAI、鴻華先進掛牌、聯發科推WiFi 7新晶片 本周大事回顧

阿特曼原先遭董事會開除後,周三 (22 日) 回歸 OpenAI 擔任執行長;鴻海及裕隆合資的鴻華先進於周一 (20 日) 再創新板掛牌;聯發科推兩款 WiFi 7 新晶片,預計明年中量產。以下為本周大事回顧:

阿特曼重返 OpenAI 仍有疑問待解答

日前在微軟 (MSFT-US) 的推動下,阿特曼 (Sam Altman) 終於回歸 OpenAI 擔任執行長一職,與此同時新的董事會也正在組建中,但無論發生什麼,都不太可能結束自該公司陷入混亂以來的爭論:一個負責任的人工智慧 (AI) 組織應該是什麼樣子?

〈鴻華先進掛牌〉蜜月行情吃苦頭 早盤一度重挫 9%

鴻海 (2317-TW) 及裕隆 (2201-TW) 合資的鴻華先進 - 創 (2258-TW) 周一(20 日)以創新板上市掛牌,掛牌參考價 50 元,不過,鴻華先進開盤後翻黑,早盤一度大跌 9%,最低來到 45.5 元。

〈鴻華先進掛牌〉LUXGEN n7 上調實際接單超過 9000 台 明年 6 月中交付完畢

鴻華先進 - 創 (2258-TW) 副董事長、裕隆 (2201-TW) 旗下納智捷 (LUXGEN) 董事長左自生透露,LUXGEN n7(Model C) 先前對外宣稱接單 8000 台,但實際接單數超過 9000 台,預估到明年 6 月中之前,將交車完畢。

聯發科推兩款 Wi-Fi 7 新晶片 預計明年中量產

IC 設計大廠聯發科 (2454-TW) 周三 (22 日) 宣布,推出 Wi-Fi 7 兩款新晶片,Filogic 860 和 Filogic 360 解決方案,將 Wi-Fi 7 從旗艦裝置拓展至更多主流裝置,成為業界擁有最廣泛 Wi-Fi 7 產品組合的公司,預計將在明年中進入量產。

輝達最新升級版 AI 晶片將上市 廣達旗下入列首批協力商

輝達 (NVDA-US) 最新升級版 AI 晶片 H200 即將問世,代工大廠廣達 (2382-TW) 旗下雲達 (QCT) 昨 (21) 日證實,成為首批支援製造搭載 H200 GPU 伺服器的協力商。

廣告

根據輝達公布的時程,H200 伺服器將於 2024 年第二季開始出貨,可以提供生成式 AI 以及高效能運算 (HPC) 所需的大量負載能力並提升效率。H200 的競爭對手則是超微 (AMD-US) 的 MI3000X GPU,可以協助大型 AI 模型執行推論。

〈國泰金法說〉國壽前三季股債合賺 367 億元 把握升息循環積極布建美債

國泰金 (2882-TW) 周五 (24 日) 召開第三季法說會,國泰人壽今年前三季已實現股票收益 330.1 億元,年增 34%,債市已實現收益 37.29 億元,年減 55%,股債市場合計共賺 367.39 億元,年增 11.5%。國壽表示,強調會把握升息循環布建美債部位,尤其增加長年期美債,固定收益投資北美地區占比已增加至 51%。

更多鉅亨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