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收市,收市時間:52 分鐘
  • 恒指

    17,709.52
    -380.41 (-2.10%)
     
  • 國指

    6,325.82
    -151.42 (-2.34%)
     
  • 上證綜指

    2,945.85
    -26.67 (-0.90%)
     
  • 滬深300

    3,454.12
    -26.15 (-0.75%)
     
  • 美元

    7.8079
    -0.0011 (-0.01%)
     
  • 人民幣

    0.9304
    +0.0004 (+0.04%)
     
  • 道指

    39,127.80
    +15.64 (+0.04%)
     
  • 標普 500

    5,477.90
    +8.60 (+0.16%)
     
  • 納指

    17,805.16
    +87.50 (+0.49%)
     
  • 日圓

    0.0484
    +0.0001 (+0.21%)
     
  • 歐元

    8.3515
    +0.0132 (+0.16%)
     
  • 英鎊

    9.8660
    +0.0100 (+0.10%)
     
  • 紐約期油

    80.72
    -0.18 (-0.22%)
     
  • 金價

    2,310.90
    -2.30 (-0.10%)
     
  • Bitcoin

    60,751.96
    -886.18 (-1.44%)
     
  • CMC Crypto 200

    1,262.38
    -3.77 (-0.30%)
     

imec推單片式CFET功能元件 成功垂直堆疊金屬接點

2024 年 IEEE 國際超大型積體電路技術研討會(VLSI Symposium)本周舉行上,比利時微電子研究中心(imec)首次展示具備電性功能的 CMOS 互補式場效電晶體(CFET)元件,其採用垂直堆疊技術形成的底層與頂層源極/汲極金屬接點(contact)。

imec 說,雖然此次研究的成果都在晶圓正面進行接點圖形化,不過也展示改從晶圓背面處理接點圖形的可行性,這能大幅提升頂層元件的存活率,將其從 11% 提升到 79%。

imec 規劃的邏輯技術藍圖預計將在 7 埃米(A7)的技術節點引進 CFET 元件結構。利用輔助的先進佈線技術,CFET 可望把標準單元的軌道高度從 5 軌降到 4 軌,甚至更低,同時確保元件的性能無損。在用來垂直堆疊 nMOS 與 pMOS 元件的不同做法中,單片式整合與現有的奈米片製程相較,屬於最不具破壞性的技術。

imec 此次展示具備底/頂兩層堆疊接點的單片式 CFET 功能元件,這些 CFET 元件以 18 奈米的閘極寬度進行整合,閘極間距為 60 奈米,n 型與 p 型元件的垂直距離為 50 奈米。測試元件驗證了這款元件的電氣性能,該測試元件包含共用一個閘極的 n 型與 p 型場效電晶體,以及從晶圓正面進行連接的頂層與底層金屬接點。

imec 此次提出的這套製程包含兩個 CFET 專用模組,包括中間介電隔離層(middle-dielectric isolation,MDI)、底層與頂層堆疊接點。

廣告

中間介電層(MDI)是 imec 領先開創的製程模組,用來隔離頂層及底層閘極,並區分 n 型與 p 型元件的臨界電壓值。MDI 模組的設計基礎是針對 CFET 元件的「主動式」矽/矽鍺(SiGe)多層堆疊進行調整。這套模組可以實現內襯層的共整合—內襯層是奈米片結構的特有特色,用來隔絕閘極與源極/汲極。

imec CMOS 元件技術計畫主持人 Naoto Horiguchi 表示,此次採用中間介電層優先(MDI-first)的做法,在製程控制方面取得最佳成果,也就是在進行源極/汲極蝕刻之前,在奈米片與中間介電層(MDI)之間劈開通往通道側壁的空間,然後進行源極/汲極的磊晶成長。運用一種搭配『原位覆蓋技術(in-situ capping)』的創新方法,在蝕刻源極/汲極時就能保護閘極硬光罩/閘極隙壁,實現中間介電層優先(MDI-first)製程。

第二個關鍵模組是以垂直堆疊的方式來製出元件底層及頂層的源極/汲極接點,並在垂直方向實現介電隔離。主要的步驟包含:底層接點在填充金屬之後重新蝕刻,接著填充介電材料,然後再次蝕刻,與處理 MDI 堆疊的狀況相同,這些過程都是在相同尺寸的有限空間下進行。

Naoto Horiguchi 表示,在研究從晶圓正面來連接元件底層接點時,面臨許多挑戰,這些挑戰影響了底層接點的電阻,還限制了頂層源極/汲極元件製造的製程操作容許範圍(process window)。

在 2024 年 VLSI 會議上,imec 展示把底層接點製程轉移到晶圓背面進行的可行性,儘管這會需要多做幾個步驟來處理晶圓接合及薄化,但是頂層元件的存活率從 11% 攀升到 79%,這能吸引業界考慮從晶背處理底層接點的製程方案。目前的研究還在努力找出最佳的接點佈線技術。

更多鉅亨報導
imec發表微影蝕刻製程簡化做法 high-NA EUV曝光一次減少3成碳排
imec推出首款2奈米製程PDK 提供開放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