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8,313.86
    -165.51 (-0.90%)
     
  • 國指

    6,456.72
    -69.95 (-1.07%)
     
  • 上證綜指

    3,128.48
    -19.26 (-0.61%)
     
  • 道指

    38,860.38
    -23.88 (-0.06%)
     
  • 標普 500

    5,177.62
    -10.08 (-0.19%)
     
  • 納指

    16,273.02
    -59.53 (-0.36%)
     
  • Vix指數

    13.45
    +0.22 (+1.66%)
     
  • 富時100

    8,337.16
    +23.49 (+0.28%)
     
  • 紐約期油

    77.50
    -0.88 (-1.12%)
     
  • 金價

    2,317.50
    -6.70 (-0.29%)
     
  • 美元

    7.8182
    -0.0026 (-0.03%)
     
  • 人民幣

    0.9240
    +0.0016 (+0.17%)
     
  • 日圓

    0.0500
    -0.0003 (-0.68%)
     
  • 歐元

    8.4056
    -0.0057 (-0.07%)
     
  • Bitcoin

    62,021.96
    -1,413.34 (-2.23%)
     
  • CMC Crypto 200

    1,319.45
    +24.77 (+1.91%)
     

【地產專題】賣地補貼基建超支 高地價壓力籠罩樓市

樓市亢奮勢如破竹,政府加辣多少次亦不管用,除了中資南下「盲搶地」谷起地價、發展商埋怨的建築費貴,地產經紀整日掛在口邊的二手盤短缺之外,還有更多深層因素作祟。不說不知,香港政府一切基建費用,其實與每年賣地收益100%直接掛勾,換言之,近年港珠澳大橋等諸多「大白象工程」成本嚴重失控,政府將被迫以愈來愈浮面的高地價政策,去幫補未來4年最少875.1億元工程超支,注定左右樓市的地價居高不下。地價屢創高峰、新盤承接欲罷不能、投資者狂追入市,一切跡象仿佛時光倒流20年。

面對樓價失重,港府繼去年11月加辣後再度出招,上周突然取消上車客的豁免權,首置名義假如以「一約多伙」(同一份文書購入多個單位)形式成交,也需要繳付15%印花稅,明顯針對投資客走法律罅大手豪掃新盤的現象,避免非理性情緒蔓延市場。不過,措施僅限於堵塞逃稅漏洞,並非市場揣測的收緊樓宇按揭、上調差餉或其他新招數,於今日資金氾濫大環境下,對打擊炒風僅屬「小辣」程度手段。觀察近日新盤銷售反應,購買力幾乎絲毫無損。

上周三(12日)出招翌日,長實地產(01113)發售新盤維港頌,被視若加辣對樓市影響的直接啟示,結果售樓處人龍依舊,首批152伙即晚沽出93%,仍有大手買家藉不同家庭成員名義連購3戶,涉資1.7億元。再翌日,新地(00016)屯門珀御開價,118個面積328至497平方呎單位,叫價395.8萬至652.4萬元,平均折實呎價達到1.3萬元,較同區去年新盤足足溢價40%,本周四(20日)發售,118伙兩小時內沽清。早前復活節假期,一手市場沽貨逾120宗,二手方面嘉湖山莊的景湖居首見買賣呎價衝破萬元大關,證明辣招兼市民外遊,都未冷卻樓市氣氛。

廣告

辣招收緊市況仍未退燒

樓市預期有升無跌,中原集團主席兼總裁施永青指出,「修補辣招雖然防止到『一約多伙』,但資金持續從銀行體系湧出,房地產投資需求大,加辣是改變不到樓價高企。」為解決住屋困難,候任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近日放風指7月1日上任後,將推行「港人首置上車盤」,按公私營合作模式建屋,對象是收入資產超越公屋要求、又負擔不到私樓的首置市民。施永青贊同「首置盤」應取代居屋,政府需每年撥出較多土地發展「首置盤」,其單位面積500平方呎以內,只供自住、不准出租,買家要合乎入息及資產審查,協助家庭月入約3萬元(低於全港家庭月入中位數3.4萬元)的「基層以上、中產未滿」人士上車。

這招能否順利抑制樓價升幅,關鍵是政府是否願意降低地價,因為若在賣地條款「落藥」訂明買家入息上限等掣肘,樓盤客源大大收窄,私人發展商投地胃口自然減退,地皮難再像近年趨勢般,往往以拋離估值、創地區甚至全港新高的天價沽售。近數年,一來「北水」走資內房商攻港,加劇競爭挾高價格,二來政府也有不得不奉行高地價政策的理由,否則又怎樣解釋當局雖然經常強調加快推地、去年賣地收入「爆錶」錄1,178億元破開埠紀錄,惟賣地數目卻屬偏低水平,(去年連工商項目共賣地31幅,前年21幅),與2011年恢復主動賣地40幅相差甚遠。

港府透過控制推地速度,將地價保持在較高水平,背後原因和基建耗資有關。近年,發展局賣地收入水漲船高,由過去佔庫房進帳不到一成半,升至去年已超過21%,這筆數以千億計、推高樓價所得來的巨款,很多人誤以為會用作政府經常性開支,花在改善教育、醫療及房屋等惠及民生。不過賣地所得的一分一毫,原來全部都納入政府的基本工程儲備基金,作為上至鋪設馬路、鐵路和水渠,下至興建官校校舍等一切工務工程開支,本來合情合理,不過隨着愈來愈多「大白象工程」上馬,該基金儲備已陷入赤字邊緣。

林鄭倡導首置盤抑樓價

細閱財政預算案,政府基本工程開支金額其實一路急速向上,由2016年度的785億元,預計本年度升到916.5億元,之後逐年上升至2021年將高達1,250億元(見圖),對比2008年僅500億元,10年前後基建費上升逾一倍。升幅主要來自踏入建築期的各個大型工程,包括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高鐵)、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及屯門西繞道、沙中鐵路、西九文化區及啟德發展區。上述基建預算,還未計施工時猶如家常便飯的臨時超支及延誤問題。

譬如趕工中的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原本2015年向基本工程儲備基金報備,要使用6,600萬元進行第一期口岸的土地徵用賠償,近日突然修訂預算至1.35億元,增幅逾倍,地政總署指原因是應付土地業權人補償及特惠津貼。本月初,沙中綫前期工程因岩土勘探問題,獲通過額外撥款8.4億元,導致項目成本上漲為71億元,屬鐵路工程再一次以地質不利為由申請超支撥款。與此同時,南港島綫(東段)也因站外天橋和隧道申請追加2.8億元支出,運輸及房屋局副局長邱誠武表明原有撥款今年中耗盡,倘無新資金,工程「爛尾」會被港鐵控告違約。

單計4月份,不足一個月內政府基建已經臨時超支11.89億元,價值相當去年底批予香港興業(00480)及希慎(00014)的一幅大埔中型住宅地皮。而港珠澳大橋超支非新鮮事,其設計費及人工島等相關工程,迄今累積超支143.1億元,總造價突破千億大關,已投放了115億元的主橋部分未來還有機會追加撥款。更甚者,政府一門心思想研發地下空間,民政事務局上周四(13日)剛向立法會申領38.9億元建造西九文化區地庫;機場第三跑道及東大嶼都會預算約1,500億及逾3,050億元,鉅額工程不斷上馬,換來財政及超支負擔日深。

基建儲備基金一年見底

預算案文件顯示,基本工程儲備基金現有871.8億元結餘,但12個月內便會「清袋」虧蝕44.7億元,就算從特首梁振英去年成立的「未來基金」借調資金,亦僅能多維持三年。換而言之,索價高昂的諸多大型工程,完全倚賴政府注入大筆賣地收入才可以繼續運作,在未來5年基建高峰期內,若當局再不裁減非必要工程或杜絕超支,每年就要靠賣地籌措過千億元的基建費用。在沉重財政擔子下,政府只能加快賣地套現,或提升每幅地的「麵粉單價」。粗略估算,假設每呎地皮賣到1萬元,每年也要出售100公頃(約5.3個維園)樓面土地才達標,是回歸前賣地平均數的一倍以上,故單單以量取勝並不夠。

為此,當局近年一直刻意落實高地價,從2016第三季至今,出現多達8幅地王,今年2月中資龍光地產(03380)及合景泰富(01813)以168.56億天價購入鴨脷洲地皮,拋離估值五成,打破1997年信置(00083)藍灣半島118億元紀錄,創香港歷史上最貴地價,料日後開售呎價3萬元;相反若發展商「偷雞」以市價入標,政府則寧願流標也不出售。地價過高,已經去到大孖沙都不敢買的誇張地步,長實近年罕有投地,新地主席郭炳聯也講明「等癲標中晒先」,顯然無意與「北水」正面較量,有分析指內房公司在香港樓市的佔有率,將由目前10%抽升至三年後逾30%。不過發展局局長馬紹祥被問及地價昂貴,逐漸造成一手單位劏房化、啟德新盤呎價直追九龍站的「豪宅化」現象時,卻僅說不擔心情況,因為政府仍手握賣地主導權,不出手限制中資搶地,買家也會小心防範加息風險。

姚松炎︰大白象致捱貴樓

立法會議員姚松炎則認為,大型工程和樓價起伏看似南轅北轍,實質關係千絲萬縷。「香港的土地出售與基建發展,好似形成一套『旋轉門』系統,賣地收入花在基建工程,當資金流入工程界,基建發展增加了地區配套,調轉頭又帶動地價向上,令政府再賣地時收益更高,同區的二手私樓、土地價值都會因此升值。『大白象』愈多,政府就要賣更多地『填氹』,政府近年不斷把優質地段和低密度的綠化地皮,統統改劃為住宅用途,希望賣到好價錢,但高地價之後,市民就要捱貴樓。政府下一步更會打大自然主意,郊野公園及填海,凡是政府的皆可賣。」

億京發展項目籌劃經理黎裕宗相信港府大興土木是要顧及經濟,「美國總統特朗普(Donald Trump)上台第一時間就搞基建,希望借此振興國內生產總值,亞洲好多地方同樣咁做,始終世界性經濟不景氣,一定是政府製造多點公共開支,調返庫房裏的錢出來用,鼓勵唔到消費,都起碼創造到就業職位,所以要持續去基建。但咁多工程一齊進行,工人數量又沒有升,工人薪金就會扯高建築費。香港的高地價政策,某程度上是有需要的,因為香港稅率低又要搞咁多基建,如果平賣地,公帑支撐唔到政府,可能就要調高稅制。」

他補充,「只不過高到甚麼境界,就是問題關鍵。高地價和瘋狂地價,應該是兩回事,前者只要地價穩定、不准市場自由拖低,現時明顯政府憑每季幾多地出來賣,以及私人市場幾多地轉手,好容易控制到地價升跌。外國卻不同,大城市譬如洛杉磯周邊土地供應充裕,郊區發展40、50年先旺少少,這樣的地方好難10年、20年保持到高地價,香港就犀利在無供應,用行政手段可以托高樓市。」

誠然,本港發展需要強化基建,配合大嶼山及新界東北等新市鎮規劃,但倘若任由工程超支虧本,被迫長久實施高地價,間接捱貴樓的都是港人。現今樓市光怪陸離,真正用家置業遙不可望、加息在即投資需求仍無窮盡,開放式公屋賣1.3萬元呎價倒顯得見怪不怪,而港人付出高樓價換取的巨額賣地收入公帑,卻無一分一毫用於改善住屋問題之上,相信只有待「首置盤」等嶄新思維的措施推出,樓市格局才有機會轉變,否則縱使政府再強調正視樓價高,或推出多少辣招,亦只是無助樓市健康的表面姿態而已。

撰文︰符廣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