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在 37 分鐘 開市
  • 恒指

    18,477.01
    -344.15 (-1.83%)
     
  • 國指

    6,557.48
    -128.65 (-1.92%)
     
  • 上證綜指

    3,111.02
    +1.45 (+0.05%)
     
  • 道指

    38,441.54
    -411.32 (-1.06%)
     
  • 標普 500

    5,266.95
    -39.09 (-0.74%)
     
  • 納指

    16,920.58
    -99.30 (-0.58%)
     
  • Vix指數

    14.28
    +1.36 (+10.53%)
     
  • 富時100

    8,183.07
    -71.11 (-0.86%)
     
  • 紐約期油

    79.12
    -0.11 (-0.14%)
     
  • 金價

    2,333.90
    -7.30 (-0.31%)
     
  • 美元

    7.8128
    -0.0006 (-0.01%)
     
  • 人民幣

    0.9273
    0.0000 (0.00%)
     
  • 日圓

    0.0493
    +0.0000 (+0.02%)
     
  • 歐元

    8.4351
    -0.0052 (-0.06%)
     
  • Bitcoin

    67,658.92
    -775.92 (-1.13%)
     
  • CMC Crypto 200

    1,453.96
    -30.74 (-2.07%)
     

內地婦討100萬開食肆風險高 隨時蝕光何伯棺材本

一段街市飲湯情緣,令76歲的何伯與年輕三十年的內地婦人爆出愛火花,何伯更與婦人火速閃婚並送上逾20萬元的鑽戒及名表,內地婦乘勝追擊,著何伯提取100萬元予她投資飲食業。暮年戀這回事旁人不宜多加意見,不過目前消費市道弱,從經濟角度來看投資食肆風險高,隨時蝕光何伯棺材本。

內地婦討100萬開食肆風險高,隨時蝕光何伯棺材本。(《東張西望》截圖、Getty Images)
內地婦討100萬開食肆風險高,隨時蝕光何伯棺材本。(《東張西望》截圖、Getty Images)

下載Yahoo財經APP

美股外幣即時報價 多國新聞任睇

九年前喪妻的何伯,年初在街市認識一名自稱四十多歲、有一名18歲兒子的內地婦人,二人打得火熱譜出飲湯情緣:「佢啲湯又幾好飲,我就飲出感情,大家就簽紙。」二人發生關係後決定火速簽字結婚,新婚妻子建議何伯提取100萬元予她投資香港飲食業,何伯答允,並覺得做餐飲業有前景,逐讓其新婚太太「做下生意仔」,但其子女驚覺事情並不單純,細女遂先行提走銀行存款,令內地婦大為不滿,更親上火線到《東張西望》,在全港觀眾面前喊冤。

何伯(左)答應斥資100萬元予新婚內地太太開設食肆,認為有前景。(《東張西望》截圖)
何伯(左)答應斥資100萬元予新婚內地太太開設食肆,認為有前景。(《東張西望》截圖)

撇除何伯家人所指的不良動機因素,其實投資初哥在現時經濟環境下進軍食肆,亦值得商榷。香港零售業市道慘淡,港人北上加上中產移民,在港消費人數劇減,市面掀起一股執笠潮。在今年復活節的長假期,五天共有228萬人次離港,估計涉及八億元消費額,同期赴港人數190萬,出境的比入境人數多38萬。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承認,復活節整體生意額較往年同期下跌逾三成,相信與高消費力市民離港外遊有關,他又估計過去一個月有300間食肆結業,預料今年市道差的情況會持續。近月有不少米芝連名店都難逃厄運,例如中環鏞記傳人開設的名店「甘饕燒鵝」,以及多次入圍米芝蓮必比登推介的燒臘飯店「新園興記燒臘飯店」、著名日本料理店The Araki等。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估計,過去一個月有300間食肆結業。(資料圖片)
香港餐飲聯業協會會長黃家和估計,過去一個月有300間食肆結業。(資料圖片)

令一個負面因素是食肆結構性調整,年前疫情令港人無法外遊,加上經濟差令平價「兩餸飯」大行其道,令包括餐廳在內的食物牌照數量持續上升,從2018年的2.7萬個增至2023年底的3.35萬個,令2022年更比前一年急增逾二千家飲食處所;隨著開關後北上及出國旅遊熱潮再現,本地食肆需求減少,有飲食界人士估計未來會有3,000食肆結業,佔總數約一成。

即使生意好,但在香港經營食肆成本不菲,利潤亦未必好,就算大型連鎖食肆如大家樂都備受壓力,上半年財政年度勞工成本相當於總收入約33%,屬最大開支,其他小型、非連鎖餐廳的勞工成本佔比往往高達五成,再加上食材和租金成本,以及新增的垃圾徵費、外賣走塑等支出,令食肆百上加斤,極難「圍皮」,現今時勢經營食肆的不確定因素增多。

疫後旅客消費模式出現轉變,由「食玩買」變成追求性價比,購買不再是重點。 (Zhu Wei/Xinhua via Getty Images)
疫後旅客消費模式出現轉變,由「食玩買」變成追求性價比,購買不再是重點。 (Zhu Wei/Xinhua via Getty Images) (Xinhua News Agency via Getty Images)

政府在政策上大力催谷旅遊業,希望帶動旅客赴港消費,不過始終能力有限、成果未彰,例如日夜繽紛、每月燒煙花、維港光蛋等,但現實是消費一百元、自備水樽的「低預算」的遊客不是少數,旅發局總幹事程鼎一接受報章專訪亦坦言,追求旅客數字重回疫情前的水平是不切實際,又承認疫後旅客消費模式出現轉變,由「食玩買」變成追求性價比,購買不再是重點。新手在這個時勢進入飲食業,若未有好好規劃盲目投資,隨時血本無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