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收市,收市時間:4 小時 39 分鐘
  • 恒指

    17,757.16
    -332.77 (-1.84%)
     
  • 國指

    6,349.25
    -127.99 (-1.98%)
     
  • 上證綜指

    2,948.91
    -23.61 (-0.79%)
     
  • 滬深300

    3,456.54
    -23.72 (-0.68%)
     
  • 美元

    7.8074
    -0.0016 (-0.02%)
     
  • 人民幣

    0.9304
    +0.0004 (+0.04%)
     
  • 道指

    39,127.80
    +15.64 (+0.04%)
     
  • 標普 500

    5,477.90
    +8.60 (+0.16%)
     
  • 納指

    17,805.16
    +87.50 (+0.49%)
     
  • 日圓

    0.0484
    +0.0001 (+0.21%)
     
  • 歐元

    8.3477
    +0.0094 (+0.11%)
     
  • 英鎊

    9.8600
    +0.0040 (+0.04%)
     
  • 紐約期油

    80.62
    -0.28 (-0.35%)
     
  • 金價

    2,309.60
    -3.60 (-0.16%)
     
  • Bitcoin

    61,114.12
    -807.73 (-1.30%)
     
  • CMC Crypto 200

    1,267.92
    -15.86 (-1.24%)
     

全球熱潮稍縱即逝 港版SPAC壯志未酬

全球投資者對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的熱情由絢爛歸於平淡,讓今年初才啟動的港版SPAC市場前景上陰影

重點:

  • 市場氣氛轉淡與官方加強監管,令美股市場本年至今的SPAC集資額只有125億美元,僅不及去年的十分之一

  • 已在港股上市的三只SPAC均跌破發行價,而且成交冷清,與區內競爭對手新加坡的情況一樣

羅小芹

今年上半年,港股市場僅有27只新股上市,當中22家企業公開發售股份,集資額按年大挫逾九成至181億港元(159億元),創十年新低。新股市場不濟,零售投資者對認購新股興趣大減,難免讓機構投資者也看淡今年初橫空出世的「港版SPAC」前景。

為了抗衡區內競爭對手新加坡搶佔新股生意,今年1月1日,港股正式引入港版SPAC的上市制度,容許持有現金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上市,在成功掛牌後通過增發股份收購私有公司,協助對方上市。

港版SPAC最初的市場反應的確是先聲奪人,首季據報已有超過10家SPAC申請上市,但隨着港股市況轉弱,截至9月14日,只有三家SPAC成功在港交所掛牌,加上港版SPAC的上市限制多多,甚至僅被視為獨角獸的融資平台之一,未成為本港新股的主流模式。

與美國、新加坡等SPAC上市制度不同,港版SPAC在併購目標資產(De-SPAC)前,只限專業投資者申購、相關證券須分配給最少20名專業投資者,入場費最少100萬港元,把小投資者拒諸門外,而且首次公開發售籌資最少達10億港元,在低迷市況下其實門檻不低。

第四只SPAC周五上市

由於港版SPAC的上市機制遠比美國及新加坡來得嚴格,因此市場並未投入太多熱情,本港三家已上市SPAC的股價長期低於發行價10港元,成交量也非常冷清。

廣告

專業投資者押注一家只有現金的SPAC,是把真金白銀託管於SPAC團隊,期望它們能在限定的三年時間內完成併購,所以認購SPAC的投資者,絕大部分都是對SPAC的發起人慕名而來。

以三家成功上市的SPAC為例,它們的發起人都在金融界擁有豐富經驗及人脈,首家於3月18日登陸港股的Aquila Acquisition(7836.HK)背靠央企背景的招銀國際資產管理;6月上市的Vision Deal HK Acquisition(7827.HK)有阿里巴巴(BABA.US,9988.HK)前首席執行官衛哲押陣:8月掛牌的匯德收購(7841.HK)則由香港金管局前總裁陳德霖、渣打銀行大中華區前主席曾璟璇等擔任發起人。

至於本周五將成為香港第四家上市SPAC的Interra Acquisition(7801.HK),發起人包括由知名的春華資本合夥人胡祖六成立的Primavera US。

值得關注的是,Aquila Acquisition最近披露上半年虧損達9,398萬港元,主要與上市費用及包銷佣金有關。參考Aquila上市籌資額10億港元,上市三個多月已虧損近一成,可能讓專業投資者日後認購SPAC更加審慎。

美國SPAC籌資額大挫

過去兩年,美國SPAC市場曾經掀起投資瘋潮。資料顯示,2020年通過SPAC上市的企業為248家,至去年達到613家,集資高達1,625億美元(1.12萬億元),但今年市況急轉直下,截至9月14日,今年上市的SPAC只得75家,集資額125億美元,不及去年的十分之一。

這當中的原因很多,當中包括美國證交會(SEC)加強監管,令現金公司尋找合適併購目標的難度大增,影響新投資者進入SPAC市場的意欲。另外,聯儲局採取激進加息政策,造成市況疲軟,也減少投資者對SPAC的關注。

隨着美國SPAC退潮,一些赴美上市的香港SPAC也受影響,香港的基因及診斷檢測初創公司Prenetics(PRE.US)與新世界發展(0017.HK)行政總裁鄭志剛旗下的SPAC今年5月中完成合併上市,成為登陸美國SPAC的首只香港獨角獸,但上市後股價表現一般,本周三以3.85美元收市,比發行價10美元腰斬逾半。

至於新加坡SPAC市場表現亦一般,至今只有三家SPAC在主板上市,全部發行價都定在最低門檻的5新加坡元,與港股上市的SPAC一樣,最近股價也低於發行價,而且成交也相當疏落。

凱基亞洲投資策略部主管溫傑認為,港版SPAC只容許專業投資者參與,欠缺零售投資者帶動市場氣氛,所以SPAC從來都不是港股焦點,成交冷清也是意料中事。

「港股當初引入SPAC上市制度,主要是為抗衡新加坡的同一舉動,同時為獨角獸初創公司提供多一個融資平台。但隨着美國SPAC熱潮減退,加上香港新股氣氛平平,是港版SPAC表現遜色的原因。」 溫傑說。

欲訂閱咏竹坊每周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