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在 53 分鐘 開市
  • 恒指

    19,115.06
    +151.36 (+0.80%)
     
  • 國指

    6,761.64
    +42.78 (+0.64%)
     
  • 上證綜指

    3,148.02
    -6.53 (-0.21%)
     
  • 道指

    39,431.51
    -81.29 (-0.21%)
     
  • 標普 500

    5,221.42
    -1.26 (-0.02%)
     
  • 納指

    16,388.24
    +47.34 (+0.29%)
     
  • Vix指數

    13.60
    +1.05 (+8.37%)
     
  • 富時100

    8,414.99
    -18.77 (-0.22%)
     
  • 紐約期油

    79.29
    +0.17 (+0.21%)
     
  • 金價

    2,344.40
    +1.40 (+0.06%)
     
  • 美元

    7.8120
    0.0000 (0.00%)
     
  • 人民幣

    0.9254
    0.0000 (0.00%)
     
  • 日圓

    0.0497
    -0.0000 (-0.08%)
     
  • 歐元

    8.4268
    -0.0014 (-0.02%)
     
  • Bitcoin

    63,032.21
    +1,358.10 (+2.20%)
     
  • CMC Crypto 200

    1,293.15
    +32.95 (+2.61%)
     

【新聞點評】中環「地主」的煩惱

中區美國銀行中心23樓全層連同3個車位最近以2.5億元易手,平均呎價僅約1.8萬元。(資料圖片)
中區美國銀行中心23樓全層連同3個車位最近以2.5億元易手,平均呎價僅約1.8萬元。(資料圖片)

香港經濟前景不明朗,中區甲級商廈「美國銀行中心」剛錄得一宗2.5億元成交,平均呎價僅1.8萬元,原業主持貨6年慘蝕64%。對這宗交易,坊間有兩種反應,一種是慨嘆「中環甲廈都跌到咁平」,另一種則慶幸「仍有買家肯出兩億幾入貨」。無論如何,隨着商廈大貶值,中環的「地主」普遍頭痕。商界現時關注一個價值十萬億元的問題:此番跌價趨勢到底只屬「周期性」,抑或「結構性」?

美銀中心低價交易 反應兩極

「美國銀行中心」本身充滿傳奇,該廈位於中環夏慤道13至15號,由金門建築於1975年建成,當時名為「金門大廈」。後來金門建築被英資怡和(Jardine)收購,物業亦落入怡和手上。及至1980年,陳松青旗下佳寧集團斥9.98億元收購這幢商廈,並改名為「佳寧中心」。

持貨未夠半年,佳寧以16.8億元把該廈轉手予另一財團,這單「刁」刺激佳寧股價暴漲;但交易最終無完成,陳松青亦因此被控告涉嫌詐騙。去年港產片《金手指》裏的「金山大廈」,正是以「金門大廈」為原型;而梁朝偉飾演的男主角「程一言」,原型則是陳松青。

1982年香港出現前途問題危機,物業市道暴跌,佳寧亦「爆煲」破產。「佳寧中心」被銀主接管並分拆出售,成為當時中區罕見可以分層拆散賣出的甲級商廈。後來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購入了數層,從而取得命名權,改名為「美國銀行中心」。

言歸正傳,「美國銀行中心」最近錄得一宗新成交,23樓全層連同3個車位以2.5億元易手,平均每方呎僅約1.8萬元。資料顯示,有「山東紡織大王」稱號的如意集團(002193.SZ)董事長邱亞夫於2018年豪擲7億元購入這層物業,當時呎價達5萬元。後來邱亞夫財困,美國銀行中心23樓被銀主接管,去年10月份據報以3.38億售出,但結果未能完成交易,今趟進一步「劈價」才成功「甩手」。按2018年買入價計算,這層物業在6年間貶值多達64%。

廣告

這宗交易曝光後,中環「口痕友」們紛紛慨嘆「中區甲廈都跌到咁平」;不過亦有人從樂觀角度看,表示證明「依然有買家樂於入貨」,畢竟2.5億元並非小數目。

本港3月份甲級商廈空置率達13.1%;中環市況雖然比港島東、九龍東好一點,空置率仍達10.6%。
本港3月份甲級商廈空置率達13.1%;中環市況雖然比港島東、九龍東好一點,空置率仍達10.6%。 (danielvfung via Getty Images)

據仲量聯行最新報告,本港3月份甲級商廈空置率達13.1%;中環市況雖然比港島東、九龍東好一點,空置率仍達10.6%,按月上升0.1個百分點。面對商廈價值急跌,中環三類「地主」各有煩惱。第一類可稱為「小地主」,例如上文提到的邱亞夫,以及在2017年「聯手接盤」中環中心的投資者,他們通常持有中區個別甲廈樓層作投資用途,共通點是普遍於2010年代(2010至2019年)入市,兼且貸款槓桿率較高。當商廈大貶值,這批投資者相繼面臨Call Loan,同時導致銀主盤陸續浮現,某程度上構成惡性循環。

另一類是「大地主」,在中環持有一批全幢物業,總樓面面積以百萬方呎計算,以英資的置地及傳統華資大型地產商為代表。它們面臨的煩惱是「招租難」和「租值跌」,但優勢是本身「家底」財力雄厚,具條件「守得雲開見月明」。

商廈大貶值 能否「反底」未知數

最後一類是「真.地主」,在中環擁有大型地皮及新發展項目。以恒地(0012.HK)為例,除了最新落成、現正招租、樓面面積達47萬方呎的美利道The Henderson(地皮於2017年以233億元投得,折合樓面呎價達5萬元),該集團更於2021年豪擲508億元,購入中環(龍和道)新海濱3號商業地皮,成為香港史上最高價地王,可建樓面面積逾160萬方呎,總投資額估計達700億元以上。

樓面面積達47萬方呎的美利道The Henderson。
樓面面積達47萬方呎的美利道The Henderson。 (PETER PARKS via Getty Images)

相比其他「地主」,恒地最大煩惱是相關發展項目未可立刻「收租」,還須繼續「出血」投資興建,受目前建築成本和利息成本「雙高」夾擊,負擔十分沉重。恒地大股東、「四叔」李兆基去年私人「掏荷包」借出600億元無抵押、無期限貸款予上市公司,相信有助恒地填補中環「大氹」。

商界現時關注一個價值十萬億元的問題,即這一輪商廈跌價到底是「周期性」,抑或是「結構性」?以「美國銀行中心」為例,該廈自從1975年作為「金門大廈」誕生以來,可謂見證香港經濟滄桑,而每一輪危機之後都可「反底」,接貨的投資者們基本上「有買貴,冇買錯」,今趟又能否「歷史重演」?

值得留意,現今商廈危機並非香港獨有問題,全球大部分城市同樣上演。例如美國紐約曼哈頓甲廈空置率接近20%,比香港中環更加「大鑊」,當地也有不少發展商及業主被Call Loan破產。背後原因與疫情後流行Work From Home遙距辦公有關,促使各大小企業縮減寫字樓面積,拖累商廈需求驟降。

但香港除了面對這種環球科技大趨勢,還遭受地緣政局挑戰,令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備受動搖,可說承受雙重衝擊。恒地的中環「地王」項目擬建3幢商廈,預計自2027年起分期落成,將進一步增加甲廈供應。該項目屆時能否「躬逢盛世」熱熱鬧鬧開業,抑或會令中環甲廈市況「雪上加霜」,可視為香港未來幾年經濟前景的一個關鍵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