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915.55
    -20.57 (-0.11%)
     
  • 國指

    6,368.10
    -5.38 (-0.08%)
     
  • 上證綜指

    3,030.25
    +14.36 (+0.48%)
     
  • 道指

    38,778.10
    +188.94 (+0.49%)
     
  • 標普 500

    5,473.23
    +41.63 (+0.77%)
     
  • 納指

    17,857.02
    +168.14 (+0.95%)
     
  • Vix指數

    12.69
    -0.06 (-0.47%)
     
  • 富時100

    8,171.06
    +28.91 (+0.36%)
     
  • 紐約期油

    80.33
    0.00 (0.00%)
     
  • 金價

    2,323.30
    -5.70 (-0.24%)
     
  • 美元

    7.8077
    -0.0024 (-0.03%)
     
  • 人民幣

    0.9288
    +0.0003 (+0.03%)
     
  • 日圓

    0.0491
    -0.0001 (-0.26%)
     
  • 歐元

    8.3653
    -0.0156 (-0.19%)
     
  • Bitcoin

    65,248.76
    -597.93 (-0.91%)
     
  • CMC Crypto 200

    1,359.15
    -30.25 (-2.18%)
     

【新聞點評】日系壓倒歐系

近年包括UNIQLO(左圖)和MUJI(右圖)等日本品牌在港擴大版圖,歐美系的H&M與Zara卻不斷收縮業務。
近年包括UNIQLO(左圖)和MUJI(右圖)等日本品牌在港擴大版圖,歐美系的H&M與Zara卻不斷收縮業務。

昨文談及赤柱美利樓的H&M及全部餐廳租戶「逃亡」,有零售業朋友回應指出,這情況除關乎赤柱旅遊業陷蕭條,亦牽涉H&M本身的困境。恰在近日,太古城的H&M和Zara分店也相繼結業,其舖位分別被無印良品(MUJI)和UNIQLO擴張取代,目前H&M在港只剩6家分店。這一來反映「日系」風格在香港愈來愈受歡迎,同時亦與人口流動、辦公模式、娛樂趨勢、電商科技等變化有關。

H&M及Zara遷出太古城

據太古城街坊報料,該屋苑商場的H&M和Zara分店近日幾乎同時拉閘,商場圍板資料顯示,兩個舖位將分別被MUJI和UNIQLO擴充營業取代。有街坊表示,太古城商場通常每幾年安排一批租戶「大執位」一次,務求帶給顧客新鮮感,因此不排除H&M和Zara只是「搬舖」而非撤出。但按照以往慣例,一家連鎖商店若在一個大型商場內「搬舖」,即使做不到「無縫銜接」,也會預先貼出路線圖、標明新舖位置,今次H&M和Zara的太古城分店未見相關舉動,看來情況不容樂觀。

事實上,這兩大歐洲快銷時裝品牌的香港版圖近年陷入收縮趨勢,尤其是H&M由高峰期接近20家分店,到現時只剩6家(位於銅鑼灣、九龍塘、鑽石山、九龍灣、荃灣及沙田),就連中環、尖沙咀、旺角等傳統旺區的旗艦店也相繼離場,至於赤柱、屯門、奧海城等非熱門據點更加不在話下。

Bershka、GAP、Jack Wills、Topshop、PAUL & JOE等歐洲及美國時裝品牌,近年亦陸續告別香港市場。
Bershka、GAP、Jack Wills、Topshop、PAUL & JOE等歐洲及美國時裝品牌,近年亦陸續告別香港市場。 (SOPA Images via Getty Images)

同時,H&M此前在香港曾設有副線品牌MONKI,主打「辣妹風」鮮艷活潑路線,積極在銅鑼灣、尖沙咀、旺角、荃灣等港九新界各區插旗,惟自2019年起陸續結業,目前該副線品牌已經全面從香港市場撤退。除此之外,Bershka、GAP、Jack Wills、Topshop、PAUL & JOE等歐洲及美國時裝品牌,近年亦陸續告別香港市場。

廣告

UNIQLO與MUJI擴大版圖

與之相比,日本品牌商店及食肆在港不斷擴大版圖,除了UNIQLO、MUJI、DONKI、松本清、壽司郎等愈開愈多,還有首次來港開業的NITORI、DŌTŌ STORE、挽肉と米、nana's green tea等等。

據零售業朋友指出,儘管香港人向來偏愛「日系」風格,但這股勢力似乎從未像如今擁有壓倒性優勢,特別是在大眾化時裝市場,幾乎把「歐系」逼到牆角,令後者面臨邊緣化局面。

對此現象,該零售業朋友也有探究,認為背後主要存在四大因素。首先關乎人口流動,本地市民在品味、身形等方面普遍較為適合「日系」風格,而本港以往有大批西方外籍人士居住,他們成為「歐系」快銷時裝市場的主要支撐力量,可是近年不少外籍人士及富裕中產離港,導致「歐系」品牌流失重要客源。

辦公趨勢變 正裝需求減

第二個因素與辦公趨勢有關,香港作為國際化商業社會,很多人在中環、灣仔等地區商廈上班,須穿着較為正式的商務服裝,例如男的西裝恤衫西褲,女的穿套裝或裙子。由於並非人人負擔得起每星期五日都披上貴價名牌,尤其是初出茅廬年輕打工族,往往會在H&M、Zara買一批平價服裝自行混搭應付。

但隨着疫情後work from home、hybrid work、slasher等新型辦公模式流行,愈來愈多人已非每星期五天都要返office,連大型銀行、會計師行亦試行容許員工每周一至兩日WFH,換言之,打工仔「全套正裝」的需求減少,在家工作大可穿上寬鬆舒適的U記T恤或MUJI居家服,頂多在開Zoom時披上一件外套。

有人笑說,H&M、Zara現時其中一個最大功能,可能是讓中六學生考完DSE後,買衫出席Grad din(謝師宴)。
有人笑說,H&M、Zara現時其中一個最大功能,可能是讓中六學生考完DSE後,買衫出席Grad din(謝師宴)。 (SOPA Images via Getty Images)

第三個因素與娛樂趨勢有關,皆因年輕人以往幫襯H&M和Zara,除為了「扮工」,另一重要用途是「去蒲」,畢竟總不可能穿着U記卡通tee落蘭桂坊clubbing。不過近年本港夜生活未見太大起色,很多年輕人寧願「宅」在家中打機、煲Netflix,根本用不着「夜蒲戰衣」。

有人笑說,H&M、Zara現時其中一個最大功能,可能是讓中六學生考完DSE後,買衫出席Grad din(謝師宴)。惟這幾年頗多中學面臨收生不足,同學們分散轉赴海外升學,Grad din枱數由十圍八圍逐漸減到四五圍甚至更少,「歐系」快銷時裝的這條「水路」恐怕亦幫補有限。

最後一個因素涉及網購科技,雖然UNIQLO、MUJI也不能免疫於電商衝擊,此兩個日本品牌其中一大特色是質料相對舒適,兼且價格已經相當平,淘寶服裝即使再便宜一些,消費者未必願意為了慳少少錢而承擔額外「資訊成本」(質料必須親身穿過才知適合與否)。

至於H&M和Zara由來以款式取勝,尤其是頻繁「致敬」名牌新款風格,但再多款也不及淘寶和SHEIN,其目標客群在網購平台「睇啱款」便可落單,所以該兩個歐洲品牌受電商衝擊程度相對較大。當然,潮流永遠在變,且看「歐系」以至其他「非日系」時裝風格幾時會翻身回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