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915.55
    -20.57 (-0.11%)
     
  • 國指

    6,368.10
    -5.38 (-0.08%)
     
  • 上證綜指

    3,030.25
    +14.36 (+0.48%)
     
  • 道指

    38,778.10
    +188.94 (+0.49%)
     
  • 標普 500

    5,473.23
    +41.63 (+0.77%)
     
  • 納指

    17,857.02
    +168.14 (+0.95%)
     
  • Vix指數

    12.68
    -0.07 (-0.55%)
     
  • 富時100

    8,171.31
    +29.16 (+0.36%)
     
  • 紐約期油

    80.37
    +0.04 (+0.05%)
     
  • 金價

    2,328.20
    -0.80 (-0.03%)
     
  • 美元

    7.8080
    -0.0022 (-0.03%)
     
  • 人民幣

    0.9288
    +0.0003 (+0.03%)
     
  • 日圓

    0.0491
    -0.0001 (-0.24%)
     
  • 歐元

    8.3661
    -0.0148 (-0.18%)
     
  • Bitcoin

    65,353.29
    -411.89 (-0.63%)
     
  • CMC Crypto 200

    1,354.89
    -34.51 (-2.48%)
     

比亞迪連漲兩天!陸擬提高歐洲進口車跟白蘭地關稅反制 專家指唯一輸家是它

歐盟週三 (12 日) 宣佈將對中國電動車加徵臨時關稅,比亞迪(002594-CN) 、吉利汽車 (00175-HK) 、上汽集團 (600104-CN) 未來將分別面臨 17.4%、20% 和 38.1% 關稅,中國正醞釀反制行動,可能提高從歐盟進口汽車及白蘭地等產品的關稅。

中國官媒央視新聞旗下新媒體《玉淵譚天》報導,中國業界在歐盟發佈加稅消息後非常不滿,強烈呼籲相關部門採取對歐反制措施。業內人士透露,中方內部正在推動提高大排量汽油車進口暫定關稅的相關程序。

不久前,中國汽車業內人士已呼籲提高大排量汽車進口暫定關稅,來推動「雙碳」目標的實現。大排量汽車指的是排氣量大於 2.5 升的燃油車。

根據中國全國乘聯會計算,目前歐洲每年出口到中國的大排量汽車的總金額達到 180 億美元,高於中國去年出口到歐洲電動車的金額。若中方提高臨時關稅稅率,BMW 跟賓士等歐洲品牌將最先受到衝擊,歐洲對中國汽車出口將遭受打擊。

對外經貿大學國際貿易專家崔凡表示,業界呼籲中國將大排量汽車進口關稅增至 25%,若真提高到此水準,是在中國對 WTO 承諾的範圍內提高的,也完全符合 WTO 規定。

此外,今年初中國商務部發佈公告,對原產於歐盟的進口相關白蘭地進行反傾銷立案調查,根據熟悉白蘭地反傾銷調查案的業內專家透露,該案初裁結果預計將於 8 月底前公佈。中國酒業協會去年代表國內白蘭地產業正式向商務部提交反傾銷調查申請,中國商務部在今年 1 月立案調查。

廣告

中國市場對歐洲白蘭地產業有多重要,可從海關數據得知。去年 1 到 9 月,歐盟出口到中國的白蘭地年增率超過兩成,在其他全球市場銷量明顯下滑的情況下,中國市場成為了支撐歐洲白蘭地產業銷量的關鍵。

針對歐盟加稅之舉,中國外交部、國家發改委、商務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將密切關注歐盟後續進展,並將堅決採取一切必要措施,堅定捍衛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

不過,中國電動車廠似乎不受影響,比亞迪在歐盟加稅消息公佈後股價連兩天走漲,繼週四 (13 日) 大漲逾 4% 後,今 (14) 日亦收紅 0.02%,遭罰最重的上汽也從週四低點彈漲 2.36%。

中國派克斯研究院分析指出,雖然考量到現在歐洲政壇大幅右轉,成為正式關稅機率很高,但即便如此,歐盟真正目的是要敦促中國車廠去歐洲建廠。這也是 BMW 跟福斯等歐洲車廠要反對加稅的原因;一方面,他們在中國有工廠,在賣回歐洲時也會被加徵關稅,且加稅政策恐讓中國車廠加速赴歐建廠,進一步蠶食它們在當地的市場。

該獨立第三方基金研究機構還以日韓車廠為例,解釋歐盟加稅其實不是要跟中國對著幹,是想追求雙贏、把餅做大,而不是像美國搞零和博弈。歐洲對中國車廠加稅較像是一封軟硬兼施的邀請函,在此雙向奔赴的過程,其實對中歐雙方都有利。

目前,日本車廠在本國生產的汽車年產量僅 800 萬輛,海外工廠生產的卻有 1700 萬輛;南韓現代起亞在歐洲、美國、墨西哥、印度都設有工廠,主要產量都由海外工廠消化。就連當初外國車廠想進入中國,也是得接受合資條件。

短期內,中國必須讓出部分大餅,但長期上獲得市場,能夠更安全得把餅越做越大,而真正受損的一方,則是企圖完全鎖死中國先進產業發展的美國。

更多鉅亨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