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763.03
    +16.12 (+0.09%)
     
  • 國指

    6,273.75
    -9.11 (-0.14%)
     
  • 上證綜指

    3,104.82
    -8.22 (-0.26%)
     
  • 滬深300

    3,604.39
    -19.52 (-0.54%)
     
  • 美元

    7.8217
    -0.0028 (-0.04%)
     
  • 人民幣

    0.9252
    +0.0016 (+0.17%)
     
  • 道指

    38,075.26
    -310.83 (-0.81%)
     
  • 標普 500

    5,079.42
    -36.75 (-0.72%)
     
  • 納指

    15,833.20
    -149.89 (-0.94%)
     
  • 日圓

    0.0494
    -0.0004 (-0.84%)
     
  • 歐元

    8.3548
    -0.0333 (-0.40%)
     
  • 英鎊

    9.7840
    -0.0440 (-0.45%)
     
  • 紐約期油

    81.73
    -0.90 (-1.09%)
     
  • 金價

    2,304.90
    -52.80 (-2.24%)
     
  • Bitcoin

    62,955.66
    -677.18 (-1.06%)
     
  • CMC Crypto 200

    1,285.63
    -53.43 (-3.99%)
     

鷹派聯儲會衝擊波迫使交易員差中選優 逃離股市轉向信用債

【彭博】-- 隨著股市受到進一步衝擊,越來越多的交易員轉向信用市場尋找藏身之處。

他們正在高評級債券尤其是短期證券中尋找避難所。今年以來,全球投資級信用債基金已吸引了近700億美元資金,創下EPFR Global自2017年有數據以來同期最大流入。

「坐擁美國國庫券或短期投資級信用債即可安眠的時候,你為何要在利率重定價的時候去忍受高度依賴數據、二元化、每周都在變的股市環境,」野村證券國際跨資產宏觀策略師Charlie McElligott表示。

他還表示,據他所知,有的股票基金管理人投資組合中有25%到50%配置於藍籌公司短債。

二十余年來頭一遭 60/40投資組合回報率不如現金類資產

在高通膨和聯儲會決心繼續加息的背景下,資產配置者面臨的挑戰是差中選優。股市近期已經受到衝擊,債券價格因鮑威爾的鷹派警告而承壓,現金價值受到侵蝕。

「短期內,現金和投資級信用債是最佳應對方式,」忠利投資宏觀和市場研究主管Thomas Hempell表示,「儘管表現不會上佳。」

根據EPFR數據,美國股票基金已經連續四周流出,總計106億美元。

投資者轉向信用債的風險在於,由於持有期較長,隨著利率上升,他們會面臨虧損。雖然市場對高評級債券看法樂觀,然而根據彭博指數,其今年的總回報率不到1%。平均基準殖利率為5.3%,久期近9年。

交易員對聯儲會降息的憧憬趨弱 全球高評級企業債市值縮水3,270億美元

「這很大程度上是個短期的戰術性棲身之所,」McElligott表示。他警告說,一旦出現持久的牛市,來自股市的「遊客」可能就會賣出。

廣告

更有冒險精神的交易員可能開始涉足投機級債券,以獲取更高的殖利率。聯博固定收益聯合主管Gershon Distenfeld表示,他預計較低評級的固定收益品種未來幾年將與股票展開競爭。

通膨飆升顛覆債市 高風險債變身安全港

但就目前而言,熱點仍在高評級債券。這導致利差收窄至歷史最低,表明投資者更關心絕對收益而非相對估值。

彭博匯編數據顯示,3個月期美國國庫券與投資級指數之間的利差僅0.7個百分點。摩根大通策略師稱,高評級債和3個月期美國國庫券之間的利差近期創下歷史新低。

「從我們看到的資金流來看,有一些股票投資者轉向信用債,」Insight Investment駐倫敦的投資專家Jill Hirzel表示,「投資級的技術指標仍有吸引力。」

原文標題Traders Burned by Stock Losses Are Pouring Billions Into Credit

原文標題鹰派美联储冲击波迫使交易员差中选优 逃离股市转向信用债

--聯合報導 Cecile Gutscher、Denitsa Tsekova、Dani Burger、Dan Wilchins、Josyana Joshua.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3 Bloomberg 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