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651.15
    +366.61 (+2.12%)
     
  • 國指

    6,269.76
    +149.39 (+2.44%)
     
  • 上證綜指

    3,088.64
    +35.74 (+1.17%)
     
  • 滬深300

    3,584.27
    +53.99 (+1.53%)
     
  • 美元

    7.8283
    +0.0005 (+0.01%)
     
  • 人民幣

    0.9251
    +0.0008 (+0.09%)
     
  • 道指

    38,274.02
    +188.22 (+0.49%)
     
  • 標普 500

    5,101.86
    +53.44 (+1.06%)
     
  • 納指

    15,912.34
    +300.58 (+1.93%)
     
  • 日圓

    0.0496
    -0.0004 (-0.86%)
     
  • 歐元

    8.3725
    -0.0257 (-0.31%)
     
  • 英鎊

    9.7750
    -0.0170 (-0.17%)
     
  • 紐約期油

    84.02
    +0.45 (+0.54%)
     
  • 金價

    2,351.70
    +9.20 (+0.39%)
     
  • Bitcoin

    64,505.60
    +761.82 (+1.20%)
     
  • CMC Crypto 200

    1,339.38
    -57.16 (-4.09%)
     

高盛點讚Tesla:長遠受惠汽車電動化

高盛點讚Tesla:長遠受惠汽車電動化
高盛點讚Tesla:長遠受惠汽車電動化 (VCG via Getty Images)

Tesla的股票今年夏天一路飆升,而且可能還未結束。

下載Yahoo財經APP

美股、外匯、加密貨幣免費即時報價,自選投資組合獲取相關新聞提示。

這家電動車製造商的股價在過去三個月,上升了 12%,輕鬆跑贏了標普 500 指數同期近 5% 的跌幅。

華爾街認為Tesla股價近日大升,是因為新政府法案支持在2023年以後採用電動車所致。而Tesla在今年首兩個季度的強勁執行力也令淡友退散。

儘管股價已經上升,但高盛分析師Mark Delaney認為Tesla還有更多上升空間。Delaney向好的看法來自一次Tesla與投資者關係主管Martin Viecha的會面。

以下是Delaney在那次會面後對Tesla的新看法:

  • 目標價:$333.33

  • 評級:買入(重申)

  • 上望空間:22%

要點1:Tesla的成本正在下降

「Tesla每輛車的汽車銷售成本從 2017 年的 70,000 多美元,降至 2021 年的 36,000 美元左右。雖然由於工廠停工、工廠重啟成本和投入成本壓力,令整個成本指標在第二季度有所上升,隨著Tesla受益於柏林和奧斯汀工廠(以及來自Fremont的車輛比例降低,Fremont是一家改建的 ICE 工廠,其成本高於Tesla專門建造的電動汽車工廠)、規模和車輛平台和電池的改進,令每輛汽車的銷售成本下降。」

要點2:Tesla是《降通脹法》的贏家

「現在說《降通脹法》將對Tesla產生什麼影響還為時過早,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政府對如何解釋該法律的指引。但是,我們注意到《降通脹法》鼓勵發展以北美為基地的電動汽車供應鏈,而Tesla擁有高於平均水平的本地製造數量(據媒體消息稱,Model 3 和 Y 被認為是美國製造最多的汽車),我們認為這對Tesla很有機會最少其中一部份的汽車可獲得一部份的好處(在我們看來,Tesla也可能從太陽能、電池、充電和商用車的鼓勵措施中受惠)。」

廣告

要點3:電動車供應緊張托高價格和利潤

「Tesla認為,消費者轉向電動車趨勢愈來愈盛行,類似於其他技術的轉變(例如『大牛龜』電視到LCD,功能電話到智能電話),但電動車行業的供應在中期可能會受到限制,因為新的電池和零部件供應和組裝設施需時提升。

高盛對Tesla總評價

「我們認為,由於Tesla在電動車行業擁有領先地位(包括其軟硬件垂直整合,以及充電站和品牌生態系統),以及對潔淨交通日趨上升的關注(太陽能和存儲業務)處於有利地位,將長期得益於行業向電動車轉變。我們預計Tesla利潤率在中期能擴大,因為它推出了Model Y產品,以及在德國柏林和得克薩斯州奧斯汀的新工廠;長遠來看,它軟件收入組合將會增加。」

是日精選

第一位:高盛點讚Tesla:長遠受惠汽車電動化

第二位:港股二次探底最不應做的3件事

第三位:高齡「新盤」無人吼 唐樓注定趕客?

第四位:「納米樓」為何愈建愈多?一切由房屋政策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