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收市,收市時間:3 小時 41 分鐘
  • 恒指

    17,815.07
    +98.60 (+0.56%)
     
  • 國指

    6,363.28
    +39.23 (+0.62%)
     
  • 上證綜指

    2,974.65
    +28.79 (+0.98%)
     
  • 滬深300

    3,476.27
    +22.15 (+0.64%)
     
  • 美元

    7.8066
    -0.0022 (-0.03%)
     
  • 人民幣

    0.9305
    +0.0002 (+0.02%)
     
  • 道指

    39,164.06
    +36.26 (+0.09%)
     
  • 標普 500

    5,482.87
    +4.97 (+0.09%)
     
  • 納指

    17,858.68
    +53.53 (+0.30%)
     
  • 日圓

    0.0482
    -0.0001 (-0.25%)
     
  • 歐元

    8.3427
    -0.0152 (-0.18%)
     
  • 英鎊

    9.8520
    -0.0170 (-0.17%)
     
  • 紐約期油

    82.21
    +0.47 (+0.57%)
     
  • 金價

    2,330.50
    -6.10 (-0.26%)
     
  • Bitcoin

    61,482.46
    +364.16 (+0.60%)
     
  • CMC Crypto 200

    1,286.57
    +20.43 (+1.61%)
     

TVB 市值跌破18億 資料無得唔公布

電視廣播屬上市企業,公布資料走唔甩
電視廣播屬上市企業,公布資料走唔甩 (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大台調整電視收視公布方式,不再公布對家資料,將「重點聚焦於公布本台電視節目收視資料」。先不說直播收視資料是否不合時宜,其最直接的客觀效果,可能是將電視廣播 (0511)的業績報告關注度推上高峰。

下載Yahoo財經APP

美股、外匯、加密貨幣免費即時報價,自選投資組合獲取相關新聞提示

市場將更關注大台業績

電視廣播與電盈(0008)的業績報告,向來是市場用來比較旗下兩台成績的關鍵報告之一,例如近年業務現突破式增長(尤其廣告收入)的ViuTV,便成為了電盈業務的強心針,畢竟本地電訊市場幾乎飽和,板塊守勢味濃,市場對ViuTV的「破局」便有了期待。

大台業績亦經常成為市場焦點,不過多集中在虧損方面,例如今年3月公布的去年全年業績,市場便關注大台為甚麼會「越蝕越多」,除了虧損擴大至6.5億元,更是連續4年錄得虧損,共蝕14.22億元。

去年1月曾志偉、王祖藍等人回巢改革,該業績報告也是他們首年的「成績表」,反映改革成效有多大,當時許濤形容集團「最壞情況已經過去」。

與人比較無可避免

該業績預示未來有不少看點,首先是大台去年中國內地業務收入,因疫情影響製作進度導致聯合製作收入減少,今年上半期能否有高速增長?內地智能電視業務在今年首兩個月每月活躍用戶人數增加 28%,所帶來的收益又有多大?至於與央企紫荊文化合作,最終投入與收益又如何?香港方面,大台矢志要做香港電商龍頭,成功抑或失敗?上份業績言明2022年廣告銷售「曾呈向好勢頭」,因第五波疫情導致2月及3月的廣告銷售增長明顯緩和,最終廣告增長多少,大台還是須要公布的,公布後便無可避免讓人拿來比較。有報告就有根有據,有數可尋,可以給投資者和股東使用。

廣告

事實上,公布對家收視資料也是TVB去年自行開創的,似是用來力證節目製作改革成功,證明自家節目有人睇。先不說「幾百部電視機」能否反映當今娛樂盛況,但至少讓市場了解「幾百部電視機」的口味。但大台最終放棄了此一比較元素,回復只公布自家收視資料,變相市場將更重視業績作為唯一比較指標。

大台去年虧損擴大至6.5億元
大台去年虧損擴大至6.5億元 (NurPhoto via Getty Images)

「市值已跌破18億」路人皆見

電視廣播屬上市企業,公布資料走唔甩,市值路人皆見。但如果只靠業績,怕在「標題黨」下,大台只會更蝕底。節目改善但最終蝕錢,那麼到底算失敗抑或成功?一句「市值已跌破18億」,其實已經蓋過很多聲音,除非像早年有坊間建議大台私有化,否則業績是終須要見家翁的,蝕錢到時可以點拆?可能是「業績也未必完全反映實况」罷了。

相關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