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收市,收市時間:1 小時 34 分鐘
  • 恒指

    17,734.90
    +18.43 (+0.10%)
     
  • 國指

    6,335.48
    +11.43 (+0.18%)
     
  • 上證綜指

    2,959.85
    +14.00 (+0.48%)
     
  • 滬深300

    3,454.75
    +0.63 (+0.02%)
     
  • 美元

    7.8077
    -0.0011 (-0.01%)
     
  • 人民幣

    0.9301
    -0.0002 (-0.02%)
     
  • 道指

    39,164.06
    +36.26 (+0.09%)
     
  • 標普 500

    5,482.87
    +4.97 (+0.09%)
     
  • 納指

    17,858.68
    +53.53 (+0.30%)
     
  • 日圓

    0.0483
    -0.0001 (-0.12%)
     
  • 歐元

    8.3526
    -0.0053 (-0.06%)
     
  • 英鎊

    9.8660
    -0.0030 (-0.03%)
     
  • 紐約期油

    82.28
    +0.54 (+0.66%)
     
  • 金價

    2,337.30
    +0.70 (+0.03%)
     
  • Bitcoin

    61,506.79
    +774.57 (+1.28%)
     
  • CMC Crypto 200

    1,282.46
    -1.36 (-0.11%)
     

威靈頓觀望中國高新板塊謀定後動 先了解行業贏家 關注穩樓市改革

Nick Samouilhan
Nick Samouilhan

中國股票估值吸引,是外資今年回歸中國股市重要原因,威靈頓投資管理多元資產平台聯席總監Nick Samouilhan最新給予中國股市「中性」評級。他坦言,要先觀察現時內地力谷的高附加值板塊前景如何,待對新經濟板塊當中的贏家有更清晰了解,才考慮是否上調至「增持」評級。

新舊引擎規模差異大 欠理想

Samouilhan去年對中國股市評級是「略為減持」,現已調整至「中性」,認為是時候在中國股市尋找機會,主因估值便宜,惟明言尚未確定應否把中國股市評級進一步上調。他解釋,作為投資者,需要在兩方面看到中國有更清晰的發展前景。第一,全球關注內地能否就穩樓市實施更有力改革,Samouilhan亦對此拭目以待;第二,中國高附加值製造業,如太陽能板、電動車等方面的發展前景,「需要更了解這些板塊有哪些是贏家、哪些是輸家。」

從經濟體量角度而言,中國房地產市場正在下滑,反觀新經濟板塊則處於增長階段,惟規模仍不及內房、基建等舊經濟板塊。Samouilhan直言,以上情況不太合理,故正密切觀望新舊行業兩者間的交滙點何時出現。

日股「價值實現」 非仰賴弱圓

Samouilhan所管理的團隊預測,美國今年只會減息一次,但鑑於環球經濟表現不俗且衰退風險極低,他強調不論聯儲局減息與否,都存在很多投資機會,故給予全球股票與定息投資「增持」評級,提醒不宜持有過多現金。

日股方面,Samouilhan對其長期回報十分樂觀,縱使圓滙弱勢未改,他直指日股吸引力來自於弱日圓的說法已是舊策略(old playbook),因多年前「安倍經濟學」所植根的經濟改革,成果現正反映於經濟活動與通脹之上。不僅如此,他形容日本政府推動當地企業聚焦於回饋股東的政策,令日股達致「價值實現」(value realization),有助推升估值。

廣告

選股原則上,Samouilhan觀察到近年全球一些顯著變化,分別是中國經濟增速在內房爆發問題後已相對緩慢得多,以及環球普遍利率水平遠高於以往。他說,這兩大變化意味全球企業管理層所面對的經營環境,也相較以往嚴峻。

「投資股市時需聚焦於質素,尤其要留意企業是否有良好管理。」Samouilhan提醒,定息投資也要小心違約風險,並可採取啞鈴式策略(barbell approach),於投資組合內同時包含高質素的信貸投資與高息債,以滿足穩健投資與追求回報兩大目的。

除上述變化外,Samouilhan提到目前全球經濟正呈現三大趨勢左右投資決策,分別是「分歧」(Divergence)、「分散」(Dispersion)及「顛覆」(Disruption),值得投資者關注。「分歧」是指環球不同國家各自有不同行業專長,形成全球產業多元化;「分散」代表高息環境下,高質素與低質素公司兩者差距進一步拉闊;「顛覆」是形容人工智能(AI)技術躍進,以及全球新供應鏈與新型製造業在東南亞地區形成。

採訪、撰文:余倩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