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9,220.62
    -415.60 (-2.12%)
     
  • 國指

    6,820.97
    -144.02 (-2.07%)
     
  • 上證綜指

    3,157.97
    -13.18 (-0.42%)
     
  • 道指

    39,806.77
    -196.82 (-0.49%)
     
  • 標普 500

    5,308.13
    +4.86 (+0.09%)
     
  • 納指

    16,794.88
    +108.91 (+0.65%)
     
  • Vix指數

    12.37
    +0.22 (+1.81%)
     
  • 富時100

    8,387.42
    -36.78 (-0.44%)
     
  • 紐約期油

    79.16
    -0.64 (-0.80%)
     
  • 金價

    2,419.40
    -19.10 (-0.78%)
     
  • 美元

    7.8026
    +0.0046 (+0.06%)
     
  • 人民幣

    0.9270
    -0.0001 (-0.01%)
     
  • 日圓

    0.0497
    +0.0000 (+0.02%)
     
  • 歐元

    8.4795
    +0.0136 (+0.16%)
     
  • Bitcoin

    70,896.47
    +4,127.41 (+6.18%)
     
  • CMC Crypto 200

    1,525.12
    +36.58 (+2.46%)
     

FI專欄|亞洲的地中海2.0︰求同存異還是印太分治?(一)|Orientis

FI專欄|亞洲的地中海2.0︰求同存異還是印太分治?(一)|Orientis
FI專欄|亞洲的地中海2.0︰求同存異還是印太分治?(一)|Orientis

印太平洋地區,這個所謂的「亞洲的地中海」會「分裂」為兩個經濟板塊︰第一個板塊是以中國為經濟及政治主軸的「半島經濟區」,當中包括印度支那半島的東南亞國家、南亞次大陸國家如孟加拉、巴基斯坦及斯里蘭卡、以及中亞諸國甚至俄羅斯;另一個經濟板塊則是以美國為主的「太平洋經濟圈」,當中包括東北亞的南韓及日本、海洋東南亞國家以及南半球的澳洲及新西蘭。

在這樣的未來下,物流和價值投資者該如何佈局?

「亞洲的地中海」(Asian Mediterranean),是由法國史學家吉浦羅(Francois Gipouloux)於2009年提出的概念。他以著名史學家布勞代爾(Fernand Braudel)的地中海研究框架,分析古代亞洲 – 即由中國所建立的朝貢體系 – 所建立的海洋貿易、航運及物流體制,並以此為基礎分析中國改革開放後對亞洲海洋貿易及政治經濟的影響,以及港口城市如香港及上海等對中國經濟發展、亞洲海洋貿易及物流競爭,以及對周邊國家主權及經濟發展的影響。

當然,吉浦羅的研究已有十多年歷史,而過去10年亞太地區 – 或今年已是印太地區(Indo-Pacific Region)– 的發展一日千里,中國也在過去10年成為全球三大經濟體之一及航運大國,因此原來「亞洲的地中海」概念也許並不完全適用。即使如此,我們認為以「亞洲的地中海」作為框架仍有一定價值︰首先,中國的經濟發展對於整個亞太地區的政治經濟的影響有過之而無不及;其次,亞太地區的經濟及物流網絡仍深受區內及區外地緣經濟及現實政治影響,而這正是吉浦羅提出構成「亞洲的地中海」的基本格局的兩個重點。

廣告

因此,在原來「亞洲的地中海」框架上,「亞洲的地中海2.0」有兩個量變與質變的元素。第一個會引發量變及質變的元素,是現時在印太地區慢慢成型的自由貿易體系,包括已經落實但尚待完善的RCEP及CPTPP,正在積極籌備的東盟經濟共同體,以至中國主導的「一帶一路」計劃、美國提出的「共建美好世界」(Build Back the Better World)、歐盟提出的「環球門戶」(Global Gateway)計劃等,均會令印太地區不論在基礎建設上、經濟網絡上、商業規範及物流上出現不同程度及層次的合作,令亞太地區的經濟合作更為緊密。然而,第二個引發量變及質變的元素卻如首個元素有點相反,是地緣政治、地緣經濟及制度的結構分歧,包括基礎建設及經濟制度上的根本差距,印度支那半島(Indochina Peninsula)及海洋東南亞(Maritime Southeast Asia)在產業發展、對中國及美國的政治及經濟依賴的差異,以及「中美新冷戰」對印太地區國家外交及經濟政策選擇的影響,因此印太地區在中短期仍難以磨合。沙盤推演,我們可以預示兩個截然不同的「亞洲的地中海2.0」︰

第一個情況是促進分歧的元素凌駕於促進整合的元素,那最壞的情況下出現「印太分治」的情況。具體而言,這個情況建基於全球地緣政治的張力令印太地區國家不得不出現「歸邊」的情況,例如印度支那半島國家因政治上與中國關係較為密切,也深受「絲路經濟帶」的經濟溢利所影響,令她們選擇更傾向與中國作更多的經濟整合,因而在經濟制度上及政治意見上與相對較為親美的海洋東南亞國家有著更多的分歧,令作為中介的東盟經濟共同體僅限於低度整合層面,未能完全發揮東盟經濟整合的規模優勢。另一方面,原來的多邊合作框架如RCEP及CPTPP也沒有發揮更積極的整合作用,因此在跨板塊貿易及物流上的長遠增長沒有明顯改善。而在這一個情況下,「亞洲的地中海」會「分裂」為兩個經濟板塊︰第一個板塊是以中國為經濟及政治主軸的「半島經濟區」,當中包括印度支那半島的東南亞國家、南亞次大陸國家如孟加拉、巴基斯坦及斯里蘭卡、以及中亞諸國甚至俄羅斯;另一個經濟板塊則是以美國為主的「太平洋經濟圈」,當中包括東北亞的南韓及日本、海洋東南亞國家以及南半球的澳洲及新西蘭。這兩個板塊當然會維持最低度的經濟合作及交流,卻難以期待更緊密的經濟、物流以及投資合作。

至於第二個情況是第一個情況的相反,即促進合作的元素凌駕於促進分歧的元素,令「亞洲的地中海2.0」成為一個有機整合的經濟共同體,成為一個「亞洲地中海共同市場」。具體而言,這代表東盟經濟共同體令順利落實並產生正面的協同效應,促進「半島經濟區」及「太平洋經濟圈」的跨板塊整合,以及加速其他多邊自由貿易協議的發展,甚至整合的層面由商貿自由化走到投資規範上的協調。當然,這個「亞洲地中海共同市場」不會是歐洲共同市場模式,即不是以單一法規及規範主導的經濟合作,而是透過由下而上的商業及物流網絡合作、跨國企業的境外投資、以及眾多「和而不同」的多邊合作為主軸。這樣的情況,對企業及投資者而言自然是最理想的狀態,特別是假如印太地區真的成為一個「類共同市場」(quasi-common market),經濟合作及規範協調將會令整體營商成本大幅下降,對整個地區的經濟增長有莫大好處。

然而,在這兩種情況下,對港口及物流的影響會是怎樣?這將會留待下一篇文章討論。

(二之一)

Fortune Insight 聯乘 《華爾街日報》推出全新訂閱計劃「FI Prime Plus」,只需WSJ官網原價三分一價錢,即可同時暢讀《華爾街日報》全網內容和Fortune Insight大部份收費內容
按此訂閱:https://prime.fortuneinsight.com/web/wsj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Telegram: 
http://bit.ly/2M63TRO

Subscribe FORTUNE INSIGHT YouTube channel:
http://bit.ly/2FgJT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