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718.61
    +2.11 (+0.01%)
     
  • 國指

    6,331.86
    +7.81 (+0.12%)
     
  • 上證綜指

    2,967.40
    +21.55 (+0.73%)
     
  • 道指

    39,118.86
    -45.24 (-0.12%)
     
  • 標普 500

    5,460.48
    -22.39 (-0.41%)
     
  • 納指

    17,732.60
    -126.10 (-0.71%)
     
  • Vix指數

    12.44
    +0.20 (+1.63%)
     
  • 富時100

    8,164.12
    -15.56 (-0.19%)
     
  • 紐約期油

    81.62
    +0.08 (+0.10%)
     
  • 金價

    2,335.30
    -4.30 (-0.18%)
     
  • 美元

    7.8090
    +0.0010 (+0.01%)
     
  • 人民幣

    0.9302
    +0.0001 (+0.01%)
     
  • 日圓

    0.0483
    +0.0000 (+0.06%)
     
  • 歐元

    8.3841
    +0.0182 (+0.22%)
     
  • Bitcoin

    62,782.18
    +1,872.71 (+3.07%)
     
  • CMC Crypto 200

    1,301.51
    +17.68 (+1.38%)
     

【欲言不止】以「屯田策略」投資滾雪球

【欲言不止】以「屯田策略」投資滾雪球

滾雪球策略有個變奏,幾本拙作都稱之為「屯田策略」。曹操當年打勝仗,就會安排軍人或流民重開荒地,建立經濟力量來支持下一場仗。換成現代投資,則是當風險倉賺錢了,就應該將之變成穩定資產,由此新產生的現金流可以支持下一波風險投資。

風險倉靠個股分析,找出巿場不了解價值的資產。例如科技股先研發技術,再攻佔巿場,最後化成盈利,巿場唯有承認該企業攻堅成功,繼而反映在股價中。

達去風險化目標

但實際上,這類「改朝換代」也往往和大好巿重疊,水漲船高效應亦同時存在。因此,「屯田策略」是去風險化,但也可能只是把幾年升幾倍的風險倉,換成已經出現溢價的大藍籌或指數ETF,仍有可能是高位入貨。

最近為客戶準備半年結分析,筆者找到了一個有趣實例。2021年零息環境帶來了一波科網狂潮,該客戶也把一些賺了好幾倍的倉位,轉換成各地的指數ETF,之後全球息口上升,指數ETF當然也受到影響,但是客戶持續把收取的股息再投資到這批倉位,到現在不足兩年半,總回報卻已接近三成。

拉低平均成本價

例如Vanguard Australian Shares High Yield ETF(VHY)是澳洲的高息股ETF,由基金提供股息再投資計劃(DRP),投資者每季可以選擇收取現金還是更多基金單位。假設投資者在2021年底買入VHY,之後每季都收取基金單位,因為新的基金單位沒有直接成本,在券商提供的月結單上,都會以零成本入賬,因此列出來的每股成本價就會逐漸下跌。

廣告

因此,本來在2021年底的買入價是64.45澳元,經過了10季的DRP,每股成本價已經下跌到56.64澳元。

以今年第一季末股價72.95澳元計算,總回報就是28.8%。同期股價回報約12%,在全球股巿之中,並非特別漂亮,而且中間股價一度跌破60澳元,賬面也曾虧損。但DRP持之以恒,兩三年後也開始見效。

購買高息ETF而非債券或定存,原因當然是希望股息逐漸增長,最少對沖了通脹影響。如果以成本價計算,VHY的派息率已經上升到6.83厘,到年底單靠DRP效應,也許可以「破七」。當然,這個成本價股息率算法不合乎現代財經理論,屬於「散戶指標」。

高息ETF回報吸引

不過,假設有位表親開了小企業,承諾投資3年後開始每年派息7厘,而且年年隨着經濟增長,派息有望增加。假設投資者相信這位表親的能力,其實這單投資也算吸引。有時候跳出了象牙塔,由另一角度觀察,反而看到更多。

上述數據以VHY為例子,是因為DRP代勞了再投資動作。但是由長江基建(01038)、電能實業(00006)等高息港股,再到iShares UK Dividend UCITS ETF(IUKD)等其他國家的高息ETF,就算沒有企業提供的DRP,投資者也可以逐季用股息再買股票,效果也差不多。

當然,過去兩年高息期,這些高息工具派息率高,換到的新股票亦較多,效果就更明顯。尤其是不急於把股票變現的投資者,高息期愈長,這類倉位就累積得愈快,長遠反而進一步壯大現金流,幾年後情況更好。

作者為安泓投資的投資總監,亦為香港大學房地產及建設系客席副教授。他為《信報》/信網撰文,與讀者分享投資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