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已收市
  • 恒指

    17,716.47
    -373.46 (-2.06%)
     
  • 國指

    6,324.05
    -153.19 (-2.37%)
     
  • 上證綜指

    2,945.85
    -26.67 (-0.90%)
     
  • 道指

    39,164.73
    +36.93 (+0.09%)
     
  • 標普 500

    5,483.28
    +5.38 (+0.10%)
     
  • 納指

    17,846.98
    +41.82 (+0.23%)
     
  • Vix指數

    12.53
    -0.02 (-0.16%)
     
  • 富時100

    8,209.79
    -15.54 (-0.19%)
     
  • 紐約期油

    81.68
    +0.78 (+0.96%)
     
  • 金價

    2,334.80
    +21.60 (+0.93%)
     
  • 美元

    7.8083
    -0.0007 (-0.01%)
     
  • 人民幣

    0.9301
    +0.0001 (+0.01%)
     
  • 日圓

    0.0484
    +0.0001 (+0.17%)
     
  • 歐元

    8.3695
    +0.0312 (+0.37%)
     
  • Bitcoin

    62,214.18
    +369.73 (+0.60%)
     
  • CMC Crypto 200

    1,285.03
    +18.89 (+1.49%)
     

歐洲加徵電動車關稅 比亞迪反成大贏家?

近年中國電動車「內捲」嚴重,紛紛減價搶市場,令利潤壓縮,更導致不少新勢力持續虧損

重點︰

  • 歐盟向中國電動車企加徵關稅,但幅度比市場預期小,當中比亞迪被徵收的關稅最低,刺激股價一度大漲

  • 市場估計,未來將有更多中國車企到歐洲設廠,以減低運輸及關稅成本

裴梓龍

終於,歐盟決定跟隨美國,公布對中國純電動車的臨時反補貼關稅,但比起美國拜登政府「一刀切」全部提高至100%的關稅不同,歐盟並沒有這麼激進。

根據歐盟的公布,對於三家有參與抽樣調查的車企加徵不同程度關稅,其中對比亞迪(1211.HK)加徵17.4%、吉利汽車(0175.HK)收取20%、上汽集團(600104.SH)徵收幅度高達38.1%;未被抽樣但配合調查的車企,稅率統一加徵21%;至於其他並沒有配合歐盟調查的車企,則加徵38.1%關稅。

這次加徵關稅將在7月4日正式實施,加上原本10%的關稅,意味比亞迪的關稅最低,只需27.4%。

由於歐盟加徵的關稅比市場預期低,而且比亞迪被徵收的稅率最小,其股價於消息公布後,單日一度大漲8.8%,吉利汽車股價也曾反彈4.6%,至於三大電動車新勢力蔚來(NIO.US; 9866.HK)、小鵬汽車(XPEV.US; 9868.HK)和理想汽車(LI.US; 2015.HK)的股價變動不大,反映投資者認為比亞迪在這次加徵關稅中,反而成為最受惠的中國車企。

市場大多認為歐盟這次加徵關稅,對中國電動車企影響不大,根據諮詢公司榮鼎集團的研究報告,以比亞迪為例,其出口到歐洲的Seal U車型,在中國賣20,500歐元(約15.9萬元),但在歐洲賣42,000歐元,在中國賣一輛賺約1,300歐元,在歐洲賣一輛的盈利則為14,300歐元,那麼就算關稅加至30%,也能獲得不錯的盈利,只有當關稅加至45%至55%時,中國車企在歐洲的利潤才會被抵銷。

廣告

凱基亞洲投資策略部主管溫傑認為,中國車企因這次加徵關稅承受的損失不大,「關稅幅度是大家預期之內,而在美國總統大選之前,估計歐美針對中國企業的制裁措施會陸續有來,但中國車企近年主要戰場在中國及東南亞,歐洲佔比不多,增加關稅後,雖然新車款在歐洲落地會稍為減慢,但整體影響不大。」

歐洲設廠避關稅

獨立股評人鄒家華也同意相關說法,他認為中國車企本來就有成本優勢,「就算歐盟加徵關稅,目前仍能賺錢,不過為了避免關稅成本,估計會有更多中國車企到歐洲設廠,減低運輸成本及未來歐美再加關稅的影響。」

經過近十年的電動車大戰,以比亞迪為首的中國品牌,正超越歐洲傳統車企,尤其是電池技術更領先全球,而歐洲在發展電動車的路途上,近年也越來越依賴中國。據環保遊說組織運輸與環境(Transport & Environment)的數據,在歐洲去年銷售的每5輛全電動汽車中,就有1輛來自中國,而且這個比例仍會繼續上升。

近年歐洲國家也提供優惠,積極吸引中國車企到當地設廠,一來減低對中國製造的倚賴,其次是希望參考中國技術。比亞迪去年就宣佈在匈牙利建設歐洲首間車廠,獲當地政府提供就業補貼及稅收優惠,據說匈牙利正在全力與長城汽車(2333.HK)磋商,希望吸引對方進駐。

此外,奇瑞汽車也將會與歐洲合作夥伴在今年四季度於西班牙巴塞羅那設廠,並正在與意大利等國家商討,計劃於歐洲建設第二廠房;而東風汽車(0489.HK)同樣正與意大利政府討論設廠事宜。

作為歐洲第二大汽車生產國的西班牙,四年前已推出規模達37億歐元的計劃,吸引電動車企及電池廠到當地設廠,其中中國電池企業遠景科技,已經在西班牙設立工廠,並為當地創造3,000個職位,獲得3億歐元補貼。

事實上,中國電動車企在國內「內捲」嚴重,就連美國巨頭特斯拉(TSLA.US)也要減價迎戰,由於收入遭壓縮,導致電動車新秀一直無法盈利,也促進了車企加速擴張海外,而東南亞就為另一個主戰場。

根據TrendForce的研究估計,今年中國車企在東南亞的電動車市佔率達到67.5%,並計劃加快到泰國及印尼設廠。不過,要勇闖東南亞並不容易,由於充電設備等基礎設施不足,電動車在東南亞仍處早期發展階段,消費者的接受程度也不高;更重要是曼谷、吉隆坡和雅加達等大城市堵車問題嚴重,令電動車的續航能力備受挑戰;再加上越南的電動車企VinFast(VFS.US)近年快速崛起,成為中國車企在東南亞的一大競爭對手。

從投資角度來看,市場仍較為看好龍頭企業比亞迪,鄒家華認為比亞迪在東南亞的發展已經成形,「例如到泰國旅遊時,已看到街上有不少比亞迪的車,加上它領先的DM5.0技術,令續航能力接近2,000公里,有助未來銷量」。他建議,投資者可在218港元買入比亞迪,目標價可達260港元。

欲訂閱咏竹坊每週免費通訊,請點擊這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