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
香港股市 將在 1 小時 50 分鐘 開市
  • 恒指

    18,089.93
    +17.03 (+0.09%)
     
  • 國指

    6,477.24
    +12.75 (+0.20%)
     
  • 上證綜指

    2,972.53
    +22.53 (+0.76%)
     
  • 道指

    39,127.80
    +15.64 (+0.04%)
     
  • 標普 500

    5,477.90
    +8.60 (+0.16%)
     
  • 納指

    17,805.16
    +87.50 (+0.49%)
     
  • Vix指數

    12.55
    -0.29 (-2.26%)
     
  • 富時100

    8,225.33
    -22.46 (-0.27%)
     
  • 紐約期油

    80.67
    -0.23 (-0.28%)
     
  • 金價

    2,308.60
    -4.60 (-0.20%)
     
  • 美元

    7.8083
    -0.0007 (-0.01%)
     
  • 人民幣

    0.9300
    0.0000 (0.00%)
     
  • 日圓

    0.0484
    +0.0000 (+0.08%)
     
  • 歐元

    8.3394
    +0.0012 (+0.01%)
     
  • Bitcoin

    60,796.13
    -890.66 (-1.44%)
     
  • CMC Crypto 200

    1,264.15
    -19.63 (-1.53%)
     

美联储官员强调降息步伐由数据引导 路径或有别于之前的周期

【彭博】-- 美联储三位官员表示,降息步伐取决于即将发布的经济数据,这表明降低借贷成本的路径可能有别于之前的降息周期。

波士顿联储行长Susan Collins和纽约联储行长John Williams均表示美联储在“今年晚些时候”首次降息可能是合适的。亚特兰大联储行长Raphael Bostic则表示,他目前正考虑在今年夏天的某个时候降息。不过,政策制定者也就美联储将如何评估未来降息的时机提供了一些见解。

“在降息和步伐方面,必须受到经济状况和通胀情况的驱动,”Williams周三向记者表示,并补充说过去官员已步入常规模式,“这不会是基于日历,也并非依照特定的固定时间表,而是侧重于数据。”

政策制定者一再表示,希望在降息前看到更多显示通胀坚定走向下行的证据,特别是考虑到本月早些时候发布的消费者价格数据高于预期。但这些评论表明官员们还将依靠经济数据来推动降息步伐。

“我们总是说我们将依赖数据,”Bostic周三表示,“这些数据将作为指引,告诉我们实际应该调整政策的程度、速度或时机。”

过去,美联储一般会迅速下调利率,通常是为了应对经济衰退。不过这一次,经济基本面看起来大为不同。

尽管借贷成本上升,但消费者仍在持续支出,失业率也维持在3.7%的历史最低水平,这与美联储2022年3月开始加息时的水平几乎相同。

推荐阅读:美联储可能祭出“非典型”降息周期 速度更慢且更不规律

尽管包括Bostic在内的几位决策者预计通胀率将持续降至美联储2%的目标,但他们确实预计环比而言这条道路将充满坎坷。一项美联储青睐的价格指标将于周四发布,官员们届时将获得有关通胀的最新数据。

廣告

“我仍然看到迹象表明这不会是一个快速达到2%的进程,”Bostic表示,“只要我们能够实现目标,并且不会看到糟糕的事情发生,我就愿意保持耐心。”

政策路径

美联储下次会议将于3月19-20日举行,预计届时将把基准贷款利率维持在5.25%至5.5%的区间不变。期货市场已经消化了6月可能降息的预期,但显示下个月降息的可能性几乎为零。美联储官员在12月的点阵图中预计2024年将降息三次,每次幅度为25个基点。Williams称这一估计仍然是今年降息的“合理起点”。

“今年晚些时候开始放松政策可能是合适之举,”Collins周三表示,“当这种情况发生时,系统性、前瞻性的降息方式应该会提供管理风险所需的灵活性,同时促进物价稳定和充分就业。”

Collins还表示,通胀进一步减速可能需要经济活动进一步放缓。

“不过经济活动潜在放缓的时机和程度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他说道,并指出一月份就业增长强劲,而当月消费者价格指数数字“偏高”。

原文标题Fed Officials Emphasize Data to Guide Pace of Interest-Rate Cuts

More stories like this are available on bloomberg.com

©2024 Bloomberg L.P.